自主创新、有效国内需求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选题:中国汽车工业 + 自主创新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利用2008-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有效国内需求及国际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民族企业的RD投资强度和投资效率与外企差距较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较大但效率差,系统创新或核心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加快民族汽车企业发展,应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升需求质量,由国内需求向有效国内需求转变;立足国内市场,由出口导向向内外平衡转变。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ffective domestic demand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are verified by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8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 D investment intensity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national enterprises are far behind those of foreign enterprise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put is large but the efficiency is poor, the system innovation or the core innovation ability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utomobile enterprises, we should improve thei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ransform from manufacture in China to create in China;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mand, and change from domestic demand to effective domestic demand; base on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change from export orientation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F426.471;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谭力文;马海燕;刘林青;;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深层透视[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10期
2 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产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3 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4 崔焕金;;全球价值链驱动型产业升级效应弱化机理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涛;张晓程;金琼;储建新;白震;;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2 阳立高;廖进中;杨沿平;;汽车产业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10期
3 谢伟;;How Weak Is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J];China Economist;2007年02期
4 李平;李淑云;许家云;;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5 匡小平;肖建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整合——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S1期
6 刘林青;周潞;陈晓霞;;比较优势、单位价值和本土企业竞争优势——中国运动鞋产业国际竞争力脆弱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6期
7 张杰;刘志彪;;需求因素与全球价值链形成——兼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封锁型”障碍与突破[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8 康志勇;张杰;;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来自中国1980—2004年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8年05期
9 余泳泽;;政府支持、制度环境、FDI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10 侯晓辉;王青;冯宗宪;;金融生态与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登峰;;产业集群转移和衍生——基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徐长生;王晶晶;汪海;;竞争程度、市场规模与创新——一个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中国经验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3 张庆昌;;工资上涨、出口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下降——基于195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锟;;调整焦点对突破式创新产品购买决策影响:标准竞争的调节效应[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Market Constraint on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Downstream Enterprises' Loss Aversion[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王红领;唐军;;工资水平与企业研发投入 基于2000-2004年间232家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7 王玉荣;高菲;;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成长路径研究:基于共演视角的一个案例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8 ;合资模式对新产品开发战略的影响——对中国轿车行业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9 沈坤荣;郑安;;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政府R&D资助方式的探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马海燕;包玉泽;刘林青;;品牌代理组织的转型与升级——深圳红珏高级时装公司的升级案例研究[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3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崔焕金;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齐晓丽;差别化的自主创新经济增长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江诗松;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的追赶路径:所有权的视角[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徐大可;中国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潇丹;下游企业损失厌恶对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约束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媛媛;代工企业精益生产应用模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孙雪莹;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服装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5 丁卓君;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中国供应端应对战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郝艳芳;山西省技术市场和技术创新关系的协整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郭睿;论中国加工贸易战略的演进与转型[D];吉林大学;2011年
8 耿媛媛;利用外资对江苏省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跃华;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10 孔丽;李宁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宇;;外部冲击、公众预期与价格波动[J];财贸经济;2009年12期
2 张杰;刘志彪;;需求因素与全球价值链形成——兼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封锁型”障碍与突破[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3 曾蓓;崔焕金;;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缘何偏离国际经验——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解释[J];财贸研究;2011年05期
4 黄永明;何伟;聂鸣;;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5 刘林青;谭力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2期
6 王益民;宋琰纹;;全球生产网络效应、集群封闭性及其“升级悖论”——基于大陆台商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4期
7 刘林青;谭力文;施冠群;;租金、力量和绩效——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对竞争优势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1期
8 莫涛;;汇率变动、产品附加值和内涵经济增长[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1期
9 吴解生;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融入及其区位优势提升[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4期
10 卜国琴;刘德学;;中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研究——基于全球服装生产网络视角[J];国际贸易;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逮宇铎,张永刚,于桂芬;联合──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所在[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4期
2 秦远建;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5期
3 杨建云;美国、日本、德国的汽车工业经济指标[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5期
4 汪秀婷;加速信息化建设 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7期
5 杨建云;西班牙、韩国、印度、墨西哥、巴西的汽车工业经济指标[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7期
6 程振彪;论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8期
7 唐朸达;在竞争中兼并重组──对我国汽车工业重组的思考[J];中国机电工业;2001年01期
8 ;发挥行业中介作用 促进汽车工业发展——记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J];经济世界;2001年04期
9 王斌;中国汽车工业重组切莫坐失良机[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1年Z4期
10 李韩;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我国汽车产品基本满足需要[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1年Z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金奎;;通向世界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各历史时期汽车工业完成投资总额及全国投资总额[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3 ;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4 ;2005年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分类构成[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5 ;2005年汽车工业主营业务利润分类构成[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6 赵玉华;刘晓明;李金保;马雁;;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汽车工业的发展[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葛松林;;汽车工业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何德胜;;航天高科技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周一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高分子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A];中国玻璃纤维应用市场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庄振;;广东汽车工业发展之启迪[A];“广汽部件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六期学术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汽车工业“十五”规划[N];中国汽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姚福泰;怎么看待《汽车工业产业政策》[N];中国汽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张彦武;汽车工业还是咱自己的工业[N];中国汽车报;2002年
4 ;日本如何利用产业政策调控汽车业[N];中国汽车报;2002年
5 桂俊松;中国汽车工业应该研究知识产权问题[N];中国汽车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世科;河南要把汽车工业做支柱,胜算几成?[N];中国汽车报;2003年
7 黄来兴;中国汽车工业缺什么[N];中国汽车报;2003年
8 黄小平;迎接我国汽车工业新的春天[N];中国汽车报;2004年
9 陈有义;中国汽车工业不必悲观[N];中国汽车报;2004年
10 董扬;后WTO时代的中国汽车工业[N];中国汽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鹏飞;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方春明;汽车工业供应物流整合模式与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睿;汽车工业集成化供应链的构建、管理与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柳岩;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初叶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京春;汽车工业对外合资合作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郭海涛;我国汽车工业营销体系的构建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周军;提升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样;基于时变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汽车工业增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郭强;中国汽车工业二次技术创新的战略抉择[D];河北大学;2007年
6 武绍动;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闫乔华;中国汽车工业向伊朗发展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高艳;中国汽车工业产品创新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周斐斐;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邓丽娜;中国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及需求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58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85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