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碳减排潜力估算
本文选题:工业碳减排 + 结构减排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9期
【摘要】:工业是大多数国家碳排放最重要的领域,也是减排潜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领域。研究工业领域碳减排潜力对于理解中国碳排放峰值及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经济核算的方法对2010-2050年我国工业碳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2030年工业碳排放达峰前,2010-2030年工业累积减排潜力为83.8亿t,其中,结构减排31.2亿t,强度减排52.6亿t;在2030年达峰之后,工业将继续为碳减排发挥积极贡献,2030-2050年累积减排潜力65.9亿t,其中,结构减排24.77亿t,强度减排41.15亿t。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结构能得以进一步优化,则工业减排潜力更大,相应工业碳排放峰值将在原有预计基础上再下降8%左右,工业碳排放峰值也将提前至2025年前后出现。在估算中国工业碳减排潜力之前,考察了发达国家工业碳排放变化路径,发现工业可通过结构减排和强度减排"两个轮子"来为全国减排做出贡献,即使发达国家工业碳排放已越过峰值也是如此。文章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是:1从工业碳排放达峰推断,中国不宜承诺于2030年之前实现总量达峰,并坚持绝对减排应在2035年之后;2我国工业部门持续碳减排潜力巨大,这为日后我国气候谈判增加了底气,"强度减排"主张可作为我国参加气候谈判的一个重要策略选项;3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取向,完善国内相关制度设计,将工业技术减排潜力充分发挥出来;4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减排效应,警惕由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结构逆向调整问题;5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大力促进包括CCUS技术在内的工业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Abstract]:Indust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of carbon emissions in most countrie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industry for understanding China's peak carbon emissions and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 accounting method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industrial carbon abatement potential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5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tential of industrial cumulative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period 2010-2030 is 8.38 billion tons, of which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is 3.12 billion tons and intensity reduction is 5.26 billion tons. Industry will continue to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e cumulativ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for 2030-2050 is 6.59 billion tons, of which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is 2.477 billion tons and intensity reduction is 4.115 billion tons. If the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can be further optimized in the process, the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emission reduction will be even great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peak will be reduced by about 8%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forecast.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peak will also be advanced to 2025 or so. Before 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ing path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finds that industry can contribute to the national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and intensity emission reduction "two wheels". This is true even i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passed their peaks.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peak, China should not commit to achieve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peak by 2030, and insist that the absolute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achieved after 2035.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This has increased the strength of our climate negotiations in the future. The "intensity reduction" proposal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tion for our country to participate in climate negotiations. (3)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reform orientation of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design of relevant domestic system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tenti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emission reduction to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o guard against the advers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rought about by industrial transfer. Vigorously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arbon abatement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CUS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模拟的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2BAC20B01)
【分类号】:F423;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冬冬;王正明;;当前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2年02期
2 李昭华;汪凌志;;中国对外贸易自然资本流向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O模型的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7期
3 赵定涛;汪臻;范进;;技术、消费模式与中国碳排放增长——中国八大区域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2年08期
4 罗集广;;中国对外贸易中的CO_2排放结构及其变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12期
5 怀保娟;李忠勤;孙美平;周平;;近40a来天山台兰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4年02期
6 赵玉焕;王淞;;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姚玉璧;李耀辉;石界;王莺;王劲松;丁文魁;杨金虎;;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2期
8 白美兰;郝润全;李喜仓;杨晶;;1961~2010年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4年02期
9 何蕾;李国胜;李阔;崔林林;任惠茹;;1959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变化与趋势[J];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10 樊静;毛炜峄;;气候变化对新疆区域水资源的影响评估[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艳华;杨伟民;顾晓;何健;;1961~2008年广东省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安江;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7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8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王钰;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年
10 程琨;农田减缓气候变化潜力的统计计量与模型模拟[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亮;农林生物质气化炉开发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景冬冬;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3 张春燕;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裴前丽;中国对外贸易对碳排量的影响以及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5 胡小强;低碳视角下的江西省市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6 张华;2004~2010年中国工业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付祥;中国区域产业发展与CO_2排放脱钩进展分析与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彭丹;中国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影响力分析暨未来碳排放预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王月;开放经济下影响我国CO_2排放的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10 胡际;碳减排约束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2 夏炎;杨翠红;陈锡康;;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分解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3 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2 路学军;展卫红;;连云港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环境;2010年03期
3 李怀超;;浅谈新疆“十二五”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的减排[J];干旱环境监测;2010年04期
4 黄德林;蔡松锋;;中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其政策意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年04期
5 黄东风;;国外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的启示[J];上海电力;2010年01期
6 周炫;常豪;张岚;;我国制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现状、减排潜力估算报告[J];砖瓦;2011年02期
7 韩亚芬;孙根年;李琦;陈建永;;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中国省际碳排放及减排潜力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姜琪;刘甜田;邢芳芳;韩松;王永敏;;中国典型钢铁企业CO_2排放清单与减排潜力分析[J];冶金信息导刊;2009年03期
9 王丽琼;;中国氮氧化物排放区域差异及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4期
10 田贺忠;程轲;许嘉钰;;焦化行业SO_2排放现状及减排潜力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健;崔胜辉;林剑艺;;厦门市能源需求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黄德林;蔡松锋;;中国水稻甲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其政策意涵[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迎春;中国农业氧化亚氮排放及减排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程婷;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2 张琴琴;安徽省典型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3 刘鹏;基于行业无损减排机制促进房屋建筑能源节约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4 李长江;陕西省农村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刘小艳;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因素分解及减排潜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83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88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