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适度重型化背景下的低碳路径选择:基于广东工业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工业适度重型化 + 碳排放 ; 参考:《产经评论》2014年05期
【摘要】:对工业适度重型化背景下的高碳发展惯性特征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以广东为重点,利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研究工业能源消费历史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工业重型化和高碳化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处于惯性高位区间,工业碳排放峰值预计出现在2025年左右;由技术进步诱发的能源效率提升是过去十多年来碳排放增长减缓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尚未发挥足够的降碳效应。结合广东工业适度重型化发展特征,研究认为,能源效率提升仍是现阶段广东工业碳减排的主要途径。随着技术进步效应的边际递减,中远期碳减排的主要动力源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redicts the inertia characteristics of high-carb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ate heavy-duty industry, and studie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historical carbon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using logarithmic average weight decomposition (LMDI) method, focusing o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ustrial heavy-duty and high-carbonization in Guangdong will still be in the inertial high range in the coming period, and the peak value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is expected to occur in 2025 or so.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duc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slow down of carbon emission growth in the past decade, bu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has not played a sufficient carbon reduction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ately heav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it is considered that energy efficiency enhancement is still the main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in Guangdong industry at present. With the marginal declin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comes from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空间扩张过程中的污染转移研究”(项目编号:GD11CYJ11,主持人:赵细康)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度战略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广东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路线图研究”
【分类号】: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朱应皋,王遐见;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探析——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个案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3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4 张意翔;刘捷;成金华;;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及调整政策——基于产业结构重型化视角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报;2009年06期
5 巩芳;王芳;;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6 王菲;董锁成;毛琦梁;;基于工业结构特征的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4期
7 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1期
8 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年04期
9 罗勇;韩钰;;湖北省重工业化与能源消费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19期
10 徐光远;林洁;曾尔庆;李林;李智;李亚波;;试论云南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趋势及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杨洋;;合芜蚌汽车配套产业集群运行机制与结构升级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3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4 杨莉;刘宁;周秀慧;焦亚波;;江苏省工业化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5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6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7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8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9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雅清;李庆宁;;构建基于全球视角的协调型产业政策体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崔俊富;;北京市建设低碳经济研究[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潘家华;伞锋;;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型[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9 谢太平;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3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4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5 林浣芬;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及其历史特点[J];党的文献;1995年02期
6 冯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电力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7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8 陈彦光;;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9 朱佳木;陈云与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苦干基本问题的解决[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03期
10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诗一;[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郎春雷;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丘丽云;广东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估及提升途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胡新艳;广东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关则文,黄菊勋,谢鹏飞;广东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1996年01期
4 沈仕青;广东工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岭南学刊;2004年02期
5 暨南大学课题组;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分析报告[J];南方经济;2004年05期
6 于成志;谭艳娟;;塑造跨世纪的广东工业优势[J];特区与港澳经济;1995年01期
7 雷小清;广东工业技术进步测定与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李新春,胡晓红;广东工业企业规模成长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1999年03期
9 梁彤缨,陈永鑫,陆正华,蔡勇;沿海五省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预测;2000年06期
10 本刊编辑部;;加快广东工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J];广东经济;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工业经济运行面临新问题[N];中国信息报;2003年
2 记者 梁钢华;小型企业领跑广东工业[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 吴勇加 通讯员 杨少浪 宋子鹏 张振祥 黄晖;深圳占有32家广州占有27家[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广东工业增加值 “三资”企业占一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5 记者 吴冰 李刚;大项目加速广东工业转型升级[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赵东辉;广东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7 本报记者 孙国英 通讯员 刘俊兴;从“大省”到“强省”路有多远[N];南方日报;2004年
8 粤统;广东工业经济运行趋好[N];中国信息报;2003年
9 特派记者 胡键 功伟 蜀梅 晖辉 苏冬 冰冰;万亩“广东工业园”落户广西[N];南方日报;2004年
10 记者 董月梅;广东工业50强出炉 民企仅4席[N];民营经济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亚平;广东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叶丽娟;基于广东工业选择的产业转移布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吴仕云;广东工业实训中心知识管理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吴丽华;构建广东现代工业体系研究—基于对广东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徐凌燕;广东新型重化工业化道路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林瑜;广东工业化进程中技术进步问题及政策取向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梁煜超;FDI行业间技术溢出与广东工业生产率增长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刘增彬;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主要影响因素的计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叶宇;面粉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10 王荣海;新型工业化与提升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对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5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91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