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资源型城市战略性工业产业优选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1 17:04

  本文选题:新型城镇化 + 资源型城市 ; 参考:《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12期


【摘要】:资源型城市正面临城镇化及产业转型两大重任,将新型城镇化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视角,构建了该类城市战略性工业产业优选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优化了Weaver-Thomas模型,构建了AHP—Weaver-Thomas资源型城市战略性工业产业优选模型。为验证其稳定性,以太原市为例进行算例分析,选择确定了太原市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6个战略性工业产业,模型分析结果与太原市现实情况有较高的吻合度。该模型为资源型城市合理选择战略性工业产业提供了新思路,为推动占我国城市总数近1/5的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新方法。
[Abstract]: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facing two important task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take new urb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trategic industrial industry optimization in this kind of cities, optimizes the Weaver-Thomas model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onstructs an AHP-Weaver-Thomas model of strategic industrial industry optimization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order to verify its stability, this paper takes Taiyua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ix strategic industrial industries which need to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aiyuan.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nalysi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aiyuan. The model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rational selection of strategic industrial industrie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a new method for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which accounts for nearly a fifth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iti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
【分类号】:F299.27;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罗泽举;王崇举;黄正洪;魏明;朱莉芬;唐灿;卢颖;王波;;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产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车晓翠;张平宇;;基于多种量化方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以大庆市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2期

3 谢伏瞻,李培育,仝允桓;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1990年04期

4 杨水根;徐宇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适应性选择研究——以湖南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01期

5 贺正楚;张训;陈文俊;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选择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赵慧娟;;基于EAP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评价与选择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8期

7 刘思峰,李炳军,杨岭,朱永达;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与数学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1998年02期

8 ;Selection of leading industries for coal resource cities based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industry'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宇涛,李金林;B-P人工神经网络在区域主导产业辨识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胡笑寒;;上海郊区支撑产业关联度分析——某城镇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7期

3 解志红;张卫国;;区域中心城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以及辨识模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彭宜钟;李少林;;辽宁省最优产业结构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2期

5 陈振环;;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与上清寺片区第三产业产业分析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李荣富;傅懿兵;康乐;;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绩效的综合评价[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8 晏露蓉;;福建工业发展竞争力研究——效率与规模的二维四象限分析[J];福建金融;2010年11期

9 周震虹,王坚强,高阳,刘潇;区域产业评价与分类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2005年04期

10 李炳军,刘思峰,胡坤;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时间序列灰色聚类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2 张荣;刘思峰;;灰色聚类评价方法的延拓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刘思峰;谢乃明;;基于改进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评估方法[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思峰;;科技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与数学模型[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荣;交互式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王鹏翔;基于“两型社会”构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震虹;洞庭湖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杨伟民;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5 李龙新;基于劳动力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马晓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李文石;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技术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玉春;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许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雷;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滨海新区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选择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梁妍;江苏沿海地区主导产业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大国;煤炭枯竭期城市—阜新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6 崔焕伟;耗竭性资源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兼论阜新市主导产业选择[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7 余晓宜;广州国际化的主导产业选择[D];暨南大学;2000年

8 于红;黑龙江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9 廖莉;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10 杨向东;资源型城市(盘锦)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泽举;王崇举;黄正洪;魏明;朱莉芬;唐灿;卢颖;王波;;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产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罗金铭;绝对优势和地区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06期

3 贺正楚;张训;;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及实例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4 程嘉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魏寿邦;王姝;;Weaver-Thomas模型的MATLAB语言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年20期

6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7 龙如银;汪飞;;基于系统观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探[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8 陈晨子;成长春;;产业结构、城镇化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ECM模型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9 陈智博;吴小根;汤澍;李亚洲;罗洁;;中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时空差异分析[J];河南科学;2008年03期

10 李辉;罗寿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强;王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J];科技信息;2012年27期

2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3 高宇;;关于河南新型城镇化理论与现实依据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年17期

4 刘建明;;新型城镇化工作解读[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年05期

5 李萍;;统筹城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财经科学;2012年12期

6 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12期

7 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观点综述[J];求知;2012年12期

8 王柄根;;新型城镇化猜想[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9 杨阳;;2013投资主题:新型城镇化[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10 刘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青军;;探索石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汤品森;曾鹏;;湖南新型城镇化之我见[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3 王发曾;;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任宗哲;;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5 孙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学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韦成功;胡翠萍;;新型城镇化下群众工作方法之探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军华;;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玫晓;郭心;;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莉;;马克思人本理念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变[N];郑州日报;2011年

2 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建设新型城镇化社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解静怡;省社科院调研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N];鹤壁日报;2011年

4 记者 沙星海;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调研组莅平[N];平顶山日报;2011年

5 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郝二有;宣传工作如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鼓与呼[N];许昌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倾心倾力有声有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N];许昌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张通要求 强力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出台[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N];益阳日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努力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N];哈密日报(汉);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付渊博;鹤壁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8 王永泽;济南市新型城镇化重点地域产业园区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侯文飞;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10 赵惠芬;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06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006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6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