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20:32

  本文选题:新型工业化 + 评价指标体系 ; 参考:《软科学》2014年09期


【摘要】: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属性架构、经济发展水平、二元经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BDC"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维度、发展维度、贡献维度,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方法,并对中国整体及31个省市的新型工业化评估进行了实证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lassic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attribute structure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wo yuan econom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BDC" is constructed: the basic dimension, the development dimens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dimens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put forward. It also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ssessment of China as a whole and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ZD024)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2 贺刚;;工业化进程与二元经济结构优化:一个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年12期

3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4 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年01期

5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6 杨杰,罗志恒,张春元;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7 林春艳;姜慧;;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年02期

8 杜勇;陈建英;鄢波;;上市公司亏损逆转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软科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清;李庆宁;;构建基于全球视角的协调型产业政策体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秉建;程久苗;罗世俊;吕军;;安徽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蒋晓岚;唐岭;孔令刚;;安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问题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单福东;安康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5 汪艳;马如韬;;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6 牛志霖;;关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徐炳胜;;承德市服务业发展的分析与判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2期

8 王怡;;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国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9 简新华,余江;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9期

10 胡剑锋;马诗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3 崔俊富;;北京市建设低碳经济研究[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潘家华;伞锋;;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型[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袁涛;张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A];2008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7 熊鸿斌;李如忠;;关于城市加速推进工业化的环境保护对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尹继东;黄小勇;;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人口变动及就业状况[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10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就业能力提升与未来竞争力[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6 谢太平;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谢廷宇;全球生产网络下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刘梅英;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体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文姬;云南省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艳丽;普洱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提升[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红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增强国民创新意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龙;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石胜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孙建华;推进辽宁省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7 王卫平;山东省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探索[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9 贺黎黎;1840年以来陕西工业化演进路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世雄;广东省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浣芬;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及其历史特点[J];党的文献;1995年02期

2 周健;;英、美工业化道路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1期

3 朱佳木;陈云与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苦干基本问题的解决[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03期

4 张军;略论邓小平的工业化思想[J];改革与战略;2001年03期

5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6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7 戴德明;邓t,

本文编号:2054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054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2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