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干中学”、生产现场创新与技术进步——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发布时间:2018-07-16 12:04
【摘要】:自主研发和"干中学"是技术进步的两种根本来源途径。"技术后发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干中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学习模仿,促进技术进步。"干中学"使得生产现场成为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来源地,也为企业从工资竞争转向长久竞争提供了有效途径。笔者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干中学"的路径偏差;在此基础上指出:要想通过"干中学"促进技术进步,必须进行广泛而持续的渐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来源于生产现场,一套可行体制的建立:隐性知识内部化、熟练工人在部门之间迅速进行转换的能力、建议机制、小团队活动、质量圈等有助于保障生产现场技术能力的提升。
[Abstract]:Independent R & D and Gan Middle School are two fundamental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 Technological latecomer advantage "enables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imitation of imported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rough" dry secondary schools. " "dry middle school" makes the production site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mproving technical ability, and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enterprises to shift from wage competition to long-term competition. Taking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ath deviation of "dry middle school" in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points out that if we want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rough "dry middle school", we must carry out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 gradual innovation. Incremental innovation comes from the production si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t of feasible institutions: internaliz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the a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to quickly transfer between departments, suggested mechanisms, small team activities, The quality circle is helpful to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chnical ability of the production site.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滨海新区发展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对策研究”(TJZDWT130304);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我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TJZDWT130317)
【分类号】:F273.1;F42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运国;陶丽;廖歆欣;;终极控制权与R&D支出效果[J];中大管理研究;2011年04期

2 马俪嘉;;对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再认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0期

3 马林,雷家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和机制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梁玺;朱恒源;吴贵生;;中国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个基于协整理论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5 于永达;吕冰洋;;中国生产率争论:方法的局限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陈端计;新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回顾、反思与展望[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7 乔榛;行为激励、制度保障与经济增长[J];求是学刊;2004年05期

8 宋宪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技术引进的理论逻辑及其批判[J];求实;2011年01期

9 佘时飞;;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与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J];企业活力;2009年10期

10 王星;;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定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姜彩楼;朱琴;;经济增长、结构变动与能源绩效:基于OECD国家的样本[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瑞;;中国经济奇迹的标志性与持续性[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陈辉;;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范式研究[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高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多维反思与中国的政策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张少军;刘志彪;;总部经济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博;;日本企业竞争优势与新的公司治理均衡[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善华;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黄武俊;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9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范晓妮;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D];暨南大学;2010年

3 冯毅;我国财政政策变迁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丹;金融危机背景下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吴世勇;银行流动性不足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陈卓;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8 周夏杰;开放型经济下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关联与外生冲击[D];浙江大学;2011年

9 赵心怡;中国服装产业升级中的商业模式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焦旭;基于技术进步的北京高技术企业成长模式演进机理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2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王莉;所有制形式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潘士远;林毅夫;;发展战略、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收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4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坚持技术进步使二汽走向兴旺之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年04期

2 朱明堂;;在改革中崛起靠技术进步振兴——焦作市铝厂的调查[J];企业活力;1989年09期

3 良;;上海机电工业“七五”技术进步产品展览会圆满结束[J];制冷技术;1991年03期

4 余让三,李佐良,谢丽楠,黄明天;谈促进技术进步投资的金融策略[J];中国城市金融;1992年12期

5 于珍;;中国轻工总会会长于珍致首届轻工机械科技成果转让交易会暨信息发布会 中国轻工业装备集团技术进步工作会议的贺词[J];轻工机械;1993年04期

6 李龙天;;近年来世界汽车技术发展的回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问题的随想[J];轻型汽车技术;1994年06期

7 宋晓英,何贵满;河北省企业技术进步与新产品开发策略[J];经济论坛;1995年03期

8 郭俊德,赵玉梅,陈晋中;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存在问题不容乐观─—山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问题探析[J];税收与企业;1995年11期

9 勒晓阳,周婷俐,沃健;技术进步利润优化模型分析法及其应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10 ;老产品 新结构——从华工牌工具看产品的技术进步[J];中国自行车;199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述忠;冯晗;;开放环境下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2 高志龙;姚锦元;王贵芳;严砾;;舰船虚拟设计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张三林;郭金良;;迁安轧一炼铁技术进步[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上册)[C];2008年

4 施镇涛;;T铁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A];2008电声行业专家组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对江苏印染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方向目标的探讨[A];徐谷仓论文精选[C];2008年

6 傅之跃;刘伟超;郑津生;胡江艺;;东方电机水泵水轮机水力开发的技术进步[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C];2010年

7 陈清阳;;金属结构行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8 刘兆君;;照相术创新的强求——迫使摄影语言进行范式更叠[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戴玉山;魏愈宋;;三(明)钢烧结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莉娜;先桁;孙克萍;;氧化铝工业中沉降分离设备技术进步[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主任 徐现祥;“转方式”应成为企业的自发选择[N];广州日报;2010年

2 徐海;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能源技术进步[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记者 郭思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 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手段 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N];长治日报;2007年

4 胡伟;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技术进步分析[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6年

5 许振峰;技术进步促动观念更新[N];中国国防报;2002年

6 宗建华 丁健;齐鲁石化以技术进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梁婧 梁睿;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N];经济日报;2009年

8 张革风 刘宝秦;凤县跻身农网技术进步试点县[N];宝鸡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杨明;辽河局鼓励职工当技术进步主角[N];中国石油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于都;技术进步:报业实力的引擎[N];中华新闻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元;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石红波;中小城市集约发展的路径、模式和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武文风;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王红姝;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代宏坤;信息技术采纳时间的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庞柏林;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余泳泽;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2 易庆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及贡献测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徐贤军;地方政府与区域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04年

4 邱辉耀;广西支柱产业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现状与对策[D];广西大学;2001年

5 吕朝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飞;技术进步与产业嬗变互动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刘家宏;我国轿车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9 苏丹;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徐贵林;西柏坡电厂基于技术进步的循环经济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26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126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