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必须走低流失经济发展之路
[Abstract]:Although the concept and consciousness of economic loss have not been popularized and strengthened,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loss have threatened or even endanger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How China should develop and whether it can continue along the traditional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a very serious and urgent issue before us. If we do not deeply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behind the prosperit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allow the accumulation of economic loss, then one day,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alled world factories, China will surely fall into a "black hole" of economic loss. To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to reform the current industrial economic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erms of production, market,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o as to selec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oute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minimizing economic loss. It is a wise choice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low loss economy and take the road of new-typ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梅子惠,罗时凡;论发展中的经济流失[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2 梅子惠;经济流失与经济学科的呼唤[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西华;阮建青;;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一个文献综述与来自浙江的实践[J];经济论坛;2009年07期
2 张卫东;对广东工业化经验的有益总结——读杨永华著《中国经济腾飞的楷模——广东工业化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王俞莹;;浅析前苏联工业化模式[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5期
4 陈岩;孙国;;试析我国工业化进程与传统理论的分歧[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9期
5 谢健;;小型生态工业园区:东部发达四省欠发达山区工业化的模式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03期
6 邵国华;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其战略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4年09期
7 冯梅;;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研究:1996—2006[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2期
8 张恒;张枝林;王志方;曾德立;;加快海南工业化进程的战略思考[J];海南政报;2003年17期
9 张为付;钱泽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与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赵伟;;工业化与城市化:沿海三大区域模式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玉霞;;实施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战略,大力推进沈本一体化建设[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孔刚;谭力文;张生太;;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刘平涯;;运河战略:加速宜春工业化的路径选择[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文昌;打造吉林新型工业化模式[N];吉林日报;2007年
2 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纪玉山;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N];吉林日报;2008年
3 ;“重化工业化”之路的抉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谢立新;工业化模式:泉州、温州、苏州的比较研究[N];中国信息报;2004年
5 白津夫;警惕新一轮地区工业化热[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黄丽娜;国外三大工业化模式[N];中国信息报;2002年
7 蔡兵;山区发展工业需要不断创新模式[N];贵阳日报;2007年
8 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窦京平;中国化肥,高成本下的生存之道[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9 刘玉峰;永洋13年做好一件事[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年
10 梁忻;世界工业化和中国新型工业化[N];中国企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俊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王颖;区域工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兆义;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工业化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任佳;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机理[D];复旦大学;2006年
6 亢振峰;西部二次工业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王德忠;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拜琦瑞;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高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战略创新[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慧玲;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昕;开放条件下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朱正成;盐城市实施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3 谢卫星;郑州市金水区农村工业发展模式及战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4 蔡霜;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广东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6 王华玲;泉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D];厦门大学;2009年
7 王炜 ;包头工业化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李冬娇;望城县新型工业化空间布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振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域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丽;论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58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15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