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景观视角下的空间规划改进探讨——以黑龙江生物质能发展策略为例
[Abstract]:"Energy Landscape" is a research concept that considers energy planning and spatial planning synthetically. The main purpose is to quantify the tim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carriers, and through spatial planning and regulation policies,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land is optimized by means of financial support. Using the "energy landscape" method system to guide and control the energy planning from the spatial planning level, through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analysis,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Spatial planning improvement strategy based on energy planning and spatial planning can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ich is rich in biomass energy, low efficiency in utilization,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biomass energy. Indirect reduction of non-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ve potential,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biomass energy in Heilongjiang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ode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and transportation cos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Germany and Austria, and the layout model of biomass energy production land is constructed.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士工作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13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5124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HIT.NSRIF.2013073)
【分类号】:TU984.113;F4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2 李兵弟;对资源短缺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变革的思考[J];城市规划;1996年02期
3 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10期
4 徐长勇;尚杰;;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利用及生物质能发展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大学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郝文升;赵国杰;温娟;;基于新加坡模式推进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思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5期
3 张京祥,崔功豪;资源短缺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4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5 张超;;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J];西部论坛;2010年04期
6 郭理桥;;模型系统优化低碳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7 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8 丁荣涛;;低碳生态城市信息监管体系构建及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9期
9 吴琦;范隆云;;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难点和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10 吴琳;;武汉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城市观察;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吕毅;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任峰;商品粮种植乡生物质废弃物回收利用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刘君怡;夏热冬冷地区低碳住宅技术策略的CO_2减排效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薇;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晓鹏;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及其创新关联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范基平;低碳视角下的呼包鄂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陈达;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弘祺;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汤鹏;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臧步辉;低碳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8 陈珲;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导向的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张文旭;黑龙江垦区低碳型小城镇群落评价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雨薇;大学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曹稳根;段红;;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及其利用技术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陈宝根;;规划建设市民满意的幸福家园[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3 黄金煌;;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建议[J];能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4 郭金瑞;边秀芝;王昱;闫孝贡;任军;;吉林省生物质能发展与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5 周建龙;郭玄;;黑龙江垦区生物质能利用现状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08年03期
6 叶慧;;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斌;岑倩华;杨丽娟;陈伟莲;叶玉瑶;;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规划研究[J];热带地理;2007年04期
2 刘海龙;;作为空间规划工具的生态网络导则[J];中国勘察设计;2007年12期
3 简·希利尔;曹康;;平面言说:空间规划的多平面理论[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05期
4 邵丹;;住宅区规划中的声环境设计[J];住宅科技;2009年09期
5 克劳兹·昆斯曼;王纺;;创新性、文化与空间规划(之一)[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3期
6 王纺;唐燕;克劳兹·昆斯曼;;德国著名城市规划学者克劳兹·昆斯曼教授访谈[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7 高进科;;环城高速公路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02期
8 邓丽蓉;;县域城乡规划空间管制的途径研究[J];中外建筑;2010年07期
9 沈莹;构筑理想家园[J];家具与环境;1997年04期
10 ;国土开发整治与区域规划[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江帆;;战略空间规划——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之路?[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段坤;刘博敏;;地方园区空间规划策略初探——对地方园区空间规划的适宜性解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宋拾平;;我国现行空间规划的问题分析及创新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凯;;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仰海峰;;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6 郑国;;公共政策的空间性与城市空间政策体系[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东峰;马玫;;我国城市开发区未来发展与空间规划的相关思考——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刘佳燕;;论“社会性”之重返空间规划[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9 杜娟;;健康城市引发的住区规划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郝庆;强真;邓玲;;新时期国土规划环境分析及开展建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捷 通讯员 黄宁 万昆 实习生 陈康;地下空间规划绘出立体江城[N];长江日报;2008年
2 牛慧恩(作者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空间规划怎样才能不打架[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3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安琪;空间规划:深圳应先试先行[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记者 邵珍;上海启动生态网络空间规划[N];文汇报;2009年
5 闻一言;空间规划是地区发展的向导[N];经理日报;2005年
6 李建波;保护开发好南明湖区域[N];丽水日报;2007年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袁朱;空间规划要多考虑民生[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龙飞 实习记者 王小明;深圳前海先行 空间规划9月底出炉[N];中国经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范利祥;土地规划纲要修改思路:空间规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郭云;土地供需管理向何处去?[N];经济观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广君;空间规划协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唐曦;空间规划专题地图的符号构建与可视化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华;河南省泌阳县区域城市空间规划与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卢海滨;攀枝花钒钛产业园规划中的空间决策支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涛;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王利;中国市县“五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规划:理论、方法、实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龙瀛;面向空间规划的微观模拟:数据、模拟与评价[D];清华大学;2011年
8 赵哲远;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冯凯;小城镇灾害数字仿真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刘传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丽;跨界合作下的欧盟空间规划实践经验及对珠三角规划整合的启示[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毛达;基于地域性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规划[D];长安大学;2010年
3 黄璐;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汪昭兵;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宏观空间规划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文娟;重庆市高校休读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林航;吉林省空间规划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许夏冰;闽南地区城市陵园的空间规划初探[D];厦门大学;2014年
8 刘大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蔡海燕;老工业区结构转型中的空间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盛江;大庆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330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33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