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要素份额变化对工业部门生产率影响实证检验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model from 2000 to 2012,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labor factor share on the productivity of industrial sector in China. Based on the "U" pattern of labor factor share, the data of the whole period from 2000 to 2013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decrease of labor factor share and the increase of labor factor share, and the effect on the productivity of industrial sector is test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rease of labor factor share hinders the increas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The increase of labor factor share promotes the increas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industrial sector, but the influence on industrial sector efficiency shows the heterogeneity of hindering first and then promoting. The decline of labor factor share in the early period reduce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bor force,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and motive fo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while increasing the share of capital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greatly reduces the threshold for the elimination of low-level industries and low-productivity enterprises, and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The increase of the share of labor elements in the later period force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and the enterprises optimized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ele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ximizing profits. At the same time, it speeds up the elimination of low-level industries and low-productivity enterprises, and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249.2;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年02期
2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3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4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5 李玉红;王皓;郑玉歆;;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6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7 都阳;;制造业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反应:基于微观数据的观察[J];经济研究;2013年01期
8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年12期
9 李平;;国际技术扩散的路径和方式[J];世界经济;2006年09期
10 李小平;;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军;;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温志辉;;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李英;何海军;;FDI对重庆市三大产业贡献及其与城乡差距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4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5 杨天荣;;基于博弈外资种业的国内种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6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7 李放;;国际贸易结构、人力资本与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赵发谦;左柏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6期
9 杨阳;姚利民;;技术差距对FDI技术溢出影响的门槛回归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10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黄少安;陈斌开;刘姿彤;;“租税替代”、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房地产政策[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秉镰;余泳泽;;“技术势能”假说与FDI技术外溢分解——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8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冷雪峰;于英川;;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8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嫦芳;FDI变动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2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3 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3期
4 王春法;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5 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6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7 汪立鑫,曹江;外国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8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9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10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明;浅析劳动分红之分配决定[J];人口与经济;2001年S1期
2 王诺扬;;劳动要素报酬、人口结构与中国居民储蓄[J];经济问题;2011年11期
3 宋朝阳,王艳;西藏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劳动要素[J];西藏研究;2005年03期
4 于挺;;中国劳动要素市场化进程[J];消费导刊;2010年03期
5 张柏兴;;再提“有序流动”[J];浙江经济;2008年05期
6 刘福垣;;农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要素[J];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7 本刊特约评论员;;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是经济良性平衡的关键[J];金融与经济;2011年07期
8 徐翔临;;对《农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要素》一文的一点质疑[J];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02期
9 许成安,杨青;试论资本等非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J];江汉论坛;2001年01期
10 井含伟;;关于非劳动要素参与价值分配问题的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丛屹;闫亚玲;;劳动要素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师晓京 整理;应加大劳动要素的分配比例[N];农民日报;2006年
2 沈工惠 高柱;对现阶段职工多种形式参与劳动要素收益分配探 讨[N];工人日报;2003年
3 刘玉芳;应公平对待各生产要素的利益索取权[N];工人日报;2005年
4 许成安 杨青;私营经济和雇用劳动制并不恒等于剥削[N];发展导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支玲琳;竞优还是竞次,谁在误读劳动力“廉价”?[N];解放日报;2007年
6 ;劳动保障部: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N];东方早报;2008年
7 顾一冰;为何许多人感到工资低?[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萧灼基;重点解决五个畸轻畸重问题[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张海冰;贸易摩擦与利益格局[N];解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咏;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比较优势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战略[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娅;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2 谢立;我国劳动要素收入份额的决定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刘昌用;劳动强度理论探索[D];新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51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35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