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中国能源强度演变的实证检验

发布时间:2018-12-08 19:47
【摘要】:文章以能源强度为状态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为控制变量,构建能源强度演变的尖点突变模型,并对中国1995~2010年能源强度演变的尖点型突变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能源强度演变的动力学机制及突变特征。
[Abstract]:Taking energy intensity as state variabl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s control variabl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usp mutation model of energy intensity evolution, and 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cusp mutation model of energy intensity evolution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0.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abrupt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intensity evolution are revealed.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D081) 中央财政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1-1b-079)
【分类号】:F426.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六根;;我国化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2 刘叶;王磊;;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嘉蓉梅;张华;;能源强度变动与技术效率的结构演变——基于四川的统计数据[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4 施凤丹;刘春平;郭红燕;;基于SDA的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8年02期

5 李国平;杨洋;;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和广东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5期

6 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0年09期

7 师博;;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分析——一项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8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9 谢超;;FDI与能源强度关系的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10 李爱军;;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湖北省能源强度分解[J];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袁潮清;刘思峰;郭本海;;中国能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金锁;赵京;王喜莲;;陕西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对策思考[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巧生;余国合;;能源消费与人文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陈长虹;李莉;黄成;王冰妍;赵静;戴懿;章树荣;黄德马;;Leap模型在上海市能源消耗及大气污染物减排预测中的应用[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9 俞珠峰;成玉琪;;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洁净煤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谢永琴;王晓鹤;;浅析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变[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孟晶;集成建模:为能源博弈“出谋划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解读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执笔人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院士 杜祥琬;能源科学发展观研究概要[N];科技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明;破能源难题 工程院问计“节能优先控制总量”[N];中国工业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何祖谋;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N];福建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金小鹿;以旧换新 实现低碳绿色生活[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9 杨玉峰;国际能源署高估中国能耗[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杜祥琬 周大地;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呙小明;基于产业层次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曹钦;天津市新能源发展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连德;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7 范丹;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8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张华明;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郑明慧;河北省能源消费与节能潜力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蒋佳宸;江苏省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D];江南大学;2012年

3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范文潮;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6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高杨;FDI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达;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金冰茹;基于空间分析的能源强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10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8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368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