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航天三院三十五所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9 08:31
【摘要】: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所有行业中最具挑战性和最具有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发展航天产业是增强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方式,从而催生了“航天经济”时代的来临。 改革开放后,国际趋势和国内政策不断发生着变化。航天工业也正经历着这一前所未有的转变,从以前的单一的面对上级指令和计划的科研类型生产模式向多元的转向国内外市场的转变。这其中不但包括生产科研和产品经营,还包含资产与资本经营模式的转变。在经历这些转变和变革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航天企业难以适应,以至于经济效益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甚至有些企业出现难以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在如此宏观背景下,认真对航天单位的发展规划方向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重组有效资源,提高航天各企业经济实力的绝对条件。 本文先将我国和国外的航空工业进行比较,表明我国航天和国外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之后从航天三院三十五所项目的经营现状出发,对其重点产业领域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包括石油领域、光电信息领域与航空制造板块进行了前景和趋势分析、发展基础分析以及技术相关性和发展路线分析。并由此提出航天三院三十五所目前发展规划面临的不足,尤其是从对科学研究规律性认识、市场化的民用产业发展机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以及管理体系方面进行论述,具体的指出了三院三十五所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 本文还着重于研究我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航天企业发展的新道路。在研究我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之后,本文针对航天三院三十五所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措施,依托航天三院三十五所在不同领域承担的项目,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相关规划发展路线。从而为三院三十五所今后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切实而有经济效益的规划与路线。
[Abstract]:Spaceflight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extensive high-tech fields in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flight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economic strength, national cohes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national defense strength, thus giving birth to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space econom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domestic polici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aerospace industry is also undergoing this unprecedented change, from the former single scientific research type production model facing the superior orders and plans to a diversified shift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This includes not only production research and product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set and capital management mode. In the process of these changes and change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aerospace enterprises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so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are declining, and even some enterprises are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status of daily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Under such a macro background, it is necessary to seriously study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aerospace units and carry out future development plans on the track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which i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organization of effective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absolute conditions for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aerospac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irst compares the aviation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shows that there is not a small gap between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n, proceeding from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35 projects in the third Academy of Aerospace, the market environment in its key industrial areas, including the petroleum field, the photoelectric information field and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analyzed in terms of prospects and trends. Development of basic analysis and technical relevance and development route analysi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lan of 35 institutes of Aerospace third Institute, especi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understanding the regula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ivil indu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Specifically pointed out the three-house 35 currently facing the plight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in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obtain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enterprises. After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in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planning measures for 35 of the third Academy of Aerospace, relying on the projects undertaken by 35 in different fields. Put forward specific and detailed related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route. Thus, it provides a practical and economic plan and rout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of 35 institutes in the third Hous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6.5;F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宝坤;;军民融合——军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国防科技工业;2009年11期

2 张燕;赵辉;;我国军工企业融资多元化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07期

3 张曦;韩树春;;军工企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新挑战和新思路[J];航天工业管理;2010年02期

4 杨勤;;建设高质量的产业园区是推动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创造[J];中国军转民;2009年09期

5 赵淑珍;;军民融合效率与政府投融资体制创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任胜君;;中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军转民;2011年04期

7 方向明;;军工集团应探索多层次的军民融合[J];国防科技工业;2009年11期

8 何伊凡;;民间“军火商”狭路求生[J];中国企业家;2006年11期

9 张平;;九洲集团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J];企业管理;2010年06期

10 陈燕;;对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实现途径的探讨[J];中国军转民;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文武;高冠新;;美国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及启示[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王艳;楚娜;;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杨梅枝;刘永涛;焦永;;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钟灿涛;宗悦茹;李君;;高校科研活动实现军民融合的难点及其对策分析[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沈兆欣;魏欣亚;缪寅宵;弯天琪;;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丰台区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曾立;黄朝峰;纪建强;位芳;;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肖鹏;杜鹏程;;军民融合中技术双向转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科工九院院长 冯志高;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军民融合发展[N];中国航天报;2010年

2 记者 陈全育;坚持军民融合发展 尽快形成支柱产业[N];中国航天报;2010年

3 航天科工集团三院院长 刘尔琦;坚定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廖姝 实习生 洪帆;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来绵调研军民融合促进法立法工作[N];绵阳日报;2011年

5 斐然;军民融合:先在思想理念上做足文章[N];中国航天报;2010年

6 作者单位为二院民用产业发展部 徐学宗;科学发展视野中的军民融合[N];中国航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姜春艳 陈百艺 《中国军工》报记者 陈宁;军民融合 机遇与挑战并存[N];中国航空报;2011年

8 陈钢;西安航天基地走出军民融合新路[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9 曹军 李权忠;铸剑报国创伟业 军民融合向未来[N];中国航天报;2010年

10 王国龙;二院三年军民融合发展大提速[N];中国航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涛;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姚广宁;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张颖南;军工企业军民一体化的动因及形成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赵富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高遐;“军民结合”战略实施的制度环境与组织变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小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王继翔;我国国防军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双海军;武器装备采购中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罗庆朗;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与预算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10 毋涛;面向军工企业大批量定制生产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令民;C集团军民融合企业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周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赵洁;H公司军民融合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陈康;航天三院三十五所军民融合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迟克亮;四川航天军民融合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谷颖;军民融合式国防科研投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陈明春;国防技术体系中的军民融合创新路径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黄花;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周剑风;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军民融合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369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369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1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