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效应研究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of Liaon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princip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ffects produced by them in the process of Neuhe,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e phase conduction effect, the factor strengthening effect and the external spillover effect of Neuh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and path of these thre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action principle of "three-stage conduction" and "three-group element strengthening", as well as the "phase-conduction effect path". Factor reinforcement effect path and external spillover effect path are three new cooperative paths.
【作者单位】: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辽宁省科技厅项目(2012401028) 沈阳市科技局项目(F12-276-5-09)
【分类号】:F427;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邵洁笙;吴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内涵及其相关关系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2 耿殿贺;原毅军;侯小康;;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路径选择——基于持续创新能力视角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4期
3 江军民;晏敬东;范体军;;基于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湖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7期
4 徐国泉;姜照华;;技术进步、结构变化与美国能源效率的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3期
5 邹华;曾文军;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模型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钱水土;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统计研究;2011年01期
7 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刘家顺;;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J];安庆科技;2011年04期
2 丁建勋;;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15期
3 李金超;牛东晓;李金颖;乞建勋;;中国电能利用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年04期
4 佟金萍;马剑锋;仇蕾;;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分解与影响因素[J];系统工程;2009年10期
5 杨杰;叶小榕;宋马林;;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研究[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年10期
6 谭霖;邓伟平;;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互动:农业视角[J];南方金融;2011年08期
7 杨杰;宋马林;;我国能源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周永涛;钱水土;;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4期
9 武春友;吴琦;;基于超效率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11期
10 李新功;;国际货币体系错配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汤清;广东省金融支持下的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袁潮清;中国节能降耗途径的节能效果测算及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王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郭金童;能源经济的动态分析及能效水平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李金超;基于节能调度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优化运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9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昆;我国沿海地区电能利用效率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晓磊;基于SBM模型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左大明;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科技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4 王景新;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姜晶晶;新疆工业煤炭利用效率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付君兴;基于SEM的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力测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余凯;重庆市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申娴贤;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及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任乐;吉林省东部地区产业转型与接续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雨生;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耗控制模式与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平;上市公司产业转型的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研究;2004年23期
2 刘玉劲,陈凡,邢怀滨;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框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黄宁生;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J];广东科技;2005年10期
4 凌文昌,邓伟根;产业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2期
5 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2001年05期
6 练元坚;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分类思考[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年05期
7 徐振斌;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17期
8 陆国庆;上市公司产业转型的风险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5期
9 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匡正之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1期
10 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陈;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韩冰;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仲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J];湖南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2 谢迪安;以科技创新实现华隆新的跨越[J];湖南经济;1999年12期
3 伍崇明;大力推进施工企业科技创新[J];施工企业管理;2003年04期
4 ;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高新产业[J];中国林业;2001年13期
5 缪沾;坚持与时俱进 推进科技创新——在云南省科技界“七一”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J];云南建材;2002年05期
6 王学德;;依靠科技创新 稳定能源供应 实现动力保供新跨越[J];莱钢科技;2008年03期
7 王岁;科技创新与科技兴行[J];华南金融研究;1999年06期
8 吴祖明;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9 步一军,阮传胜;我国现行科技法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不足和对策[J];民主与科学;1999年04期
10 黄乾鼎;加快盐业科技创新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J];苏盐科技;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信;;依靠科技创新 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2 王守信;;依靠科技创新 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3 刘业翔;;科技创新中最新科技信息的获得——简介互联网上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吴国庆;;浙江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选择[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5 陈健生;;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永民;刘永泉;杨合冉;王义平;庞洪庆;;实施五大创新工程 争创一流杂交棉制种企业[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朱福兴;上官敬芝;李惠娟;;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朱玉春;郭江;;陕西果业科技进步率的测定与分析:1995~2002年[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刘大跃;王衡;;构建淮海科技奖励创新平台 提升区域医药科技成果质量[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10 许长志;王杰;孙丽艳;;大型煤炭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管理[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方坤;华伍制动以科技创新抢滩国际市场[N];宜春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健;G银动 科技创新促业绩增长[N];证券日报;2006年
3 记者 刘海涛 通讯员 张成亮;泌阳:科技创新农民受益[N];河南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王富刚;单县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基地[N];菏泽日报;2008年
5 记者 王言 实习生 徐金华;我市科技创新“点土成金”[N];焦作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周君彦;写好科普惠农大文章[N];科学导报;2009年
7 杨骏;科技创新是克服经济危机突破口[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8 本报通讯员 宫宇;科技创新助推梁山经济提速[N];济宁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吴红雅;擎科技创新大旗 迎阳光旭日起舞[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记者 廖晨霞 通讯员 何文晖 陈云红;融资输血激活科技创新[N];天津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刘红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阳光辉;科技创新市场的国家干预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王忠福;俄罗斯科技体制转型与科技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程萍;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7 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8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聂颖;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照;我国高校科技力量布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肖杰;论科技创新下的技术预见[D];广西大学;2007年
3 佘小琼;以科学人文主义促进广西科技创新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管弘;创业板市场与有色冶金科技创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5 王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赖黎黎;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廖允勇;西部地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陈慧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法立法构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猛;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春霞;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02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40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