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基于阶层线性模型的集聚经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30 08:08
【摘要】:基于中国151个地级城市的制造业行业嵌套数据,运用阶层线性模型和集聚经济的间接估计方法,捕捉集聚经济行业维度不可观测的异质性,揭示集聚经济在行业与城市维度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表明:地方化经济在制造业中得到验证;行业层面的集聚经济不仅受行业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深受行业所嵌套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城市异质性显著影响行业集聚经济。
[Abstract]:Based on the nested data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15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the class linear model and indirect estimation method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are used to capture the unobservable heterogeneity of the industry dimens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It reveals the inner rel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in the dimension of industry and cit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calized economy is verifi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y at the industry level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itself, but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nested by the industry. Urban heterogeneity significantly affect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conom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扩散机制及对策研究”(J14WF57)
【分类号】:F4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缉慈;;超越集群——关于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看法[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1期

2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3 罗能生;张文波;;我国区位优势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友;胡剑波;;资源枯竭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之路:旅游资源开发——以个旧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2 杨永青;史增震;;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及限制因子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24期

3 吴春玲;;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赵康杰;赵玉娟;;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以山西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5 高天明;刘粤湘;徐姗姗;;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状况及效率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5期

6 贾晓晴;赵奎涛;胡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讨——以盘锦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7 刘霄泉;李国平;;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选择——以辽宁大石桥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8 宋东风;;太原市转型时期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9 王春杨;李青淼;;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10 宋樝;王士君;王雪微;;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过程与机理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鹏举;杨丽;裴江珍;;煤炭资源型城市两型社会建设探索——以河南省义马市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郭际;吴先华;;资源枯竭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模式及选择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张玲;袁增伟;毕军;;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及路径研究[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蕾;胡洁;;南湖——从城市棕地到中央公园的嬗变[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陈燕;何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探析——以马鞍山市为例[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柳泽;刘晓忱;;建国以来资源型城市规划的历史回顾[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2年

8 黄勤;吴涛;吴克宁;;以仿自然规划理念促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转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9 吴勇;黄仕伟;;欠发达地区新兴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范云飞;周亚琦;;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森林旅游规划策略研究—以伊春朗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王中亚;“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李杰;新疆油气资源型城市产业接续与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6 闫沛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关睿;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8 钱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与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自军;资源型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季秋;破产资源县(市)“矿业财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黄方今;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政府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明月;资源型组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葛远群;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淮南市经济结构调整[D];安徽大学;2010年

5 何婷婷;云南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孙合灵;山东省资源型城市再城市化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吉江;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刚;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瓶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郭晓艳;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理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铮,毛可晶,刘筱,赵晶媛,谢书玲;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2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3 梁琦;吴俊;;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4 李淑;赖明勇;;新竹科技园产业集聚的制度支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1期

5 李君华;彭玉兰;;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0年07期

6 安礼伟,赵曙东,李锋;江苏各市FDI区位优势比较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顾海;卫陈;;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区位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8 谭真勇;谢里;罗能生;;地方保护与产业集聚:基于空间经济模型的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吴解生;中国的“制造业吸纳”与区位优势提升[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邱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明霞,路正南;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与集聚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14期

2 陈泉;臧新;;集聚经济对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主要城市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9期

3 白永平;王培安;;浙江省集聚经济类型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3期

4 刘长全;;集聚经济测度方法前沿综述[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5 刘长全;;集聚经济测度方法前沿综述[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刘修岩;张学良;;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区域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7 徐肇涵;;中国城市集聚效应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年08期

8 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9 田中禾;孙权;;集聚经济下产业集群内竞合行为的演化博弈——基于ESS策略的复制者动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6期

10 贺灿飞,潘峰华;外部集聚经济、外资溢出效应与制造业企业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解春苓;;河北省金融结构与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2 刘作丽;;集聚经济、制度约束与在华汽车产业跨国公司生产片段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建成;总部经济与集聚经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4 记者 路遥 通讯员 赵辉;优质项目集聚经济发展新能量[N];邢台日报;2014年

5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周建高;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很不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记者 侯爱敏;文明建设集聚经济发展新动力[N];郑州日报;2008年

7 刘清东;奈曼旗集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劲[N];通辽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川梅;中国拉动内需帮了东亚复苏[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勋;找寻城市化的动力之源[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记者 秦丽娜;提升开放度和外贸依存度 集聚经济发展不竭动力[N];盘锦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徐玲;集聚经济机制、外部性与FDI在中国的产业区位选择[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朱琳;基于面板数据对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徐肖和;多样化、专业化与长三角都市集聚经济[D];浙江大学;2009年

6 历彬;集聚经济、竞争程度对汽车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琳玲;城市产业最佳集聚规模与劳动生产率[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罗乐;集聚经济视角下两广工业发展差异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9 林楠;产业集聚对北京亦庄新城发展的促进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7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417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