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抑或FDI溢出

发布时间:2019-06-05 08:05
【摘要】:本文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FDI溢出3个方面,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进行甄别。在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分别运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一阶差分面板数据模型和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依次是技术引进、FDI溢出和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引进和FDI溢出对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技术引进和FDI溢出效应,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转换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必然选择。
[Abstract]: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main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FDI spillover.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time series data model is used respectively. The empirical study of first-order difference panel data model and VAR model shows that the main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ar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FDI spillover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R & D has good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FDI spillover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key to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is to excavate and cultivate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rather than relying on th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FDI spillover e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mitation learning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F426.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梓薇;刘铁忠;;中国汽车整车制造业FDI挤入挤出效应研究——基于产业安全视角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赵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1期

3 赵增耀;王喜;;产业竞争力、企业技术能力与外资的溢出效应——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吸收能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4 刘世锦;;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中国汽车产业30年发展中的争论和重要经验[J];管理世界;2008年12期

5 李晓梅;;技术体制与本土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2期

6 胡小娟;温力强;;FDI对中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陈汉林;徐佳;;FDI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溢出问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9 黄乃文;杨永聪;;“市场换技术”成功了吗?——基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经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4期

10 赵果庆;;FDI溢出效应、技术缺口与工业发展——基于我国汽车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渝琳;林永强;;FDI甄别、东道国福利及引资启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付保宗;;关于汽车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综述[J];汽车工业研究;2011年10期

3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4 周维富;2000年我国工业经济学研究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10期

5 王维国;谢兰云;;我国区域R&D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1期

6 李姝;刘殿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7 周新苗;唐绍祥;;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企业绩效:基于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的微观考察[J];财贸经济;2011年04期

8 邓路;高连水;;研发投入、行业内R&D溢出与自主创新效率——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1999—2007)[J];财贸研究;2009年05期

9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能源强度——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10 武鹏;余泳泽;季凯文;;市场化、政府介入与中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丽红;冯宗宪;;我国汽车业全球竞争-合作的模式选择[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赵果庆;;产业异质性、FDI产业溢出效应与中国产业增长[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陈林;朱卫平;;创新、市场结构与行政进入壁垒——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熊彼特假说实证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5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兵;基于中国能源利用现状探讨劳动量损失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葛小寒;进口贸易R&D溢出中人力资本的角色[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林;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卫佳;FDI对长三角食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3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4 童梅芳;基于DEA模型汽车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磊;FDI对我国批零行业的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苏子文;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7 庄静怡;环境政策、技术创新与陕西省工业生态效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森;资源型企业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增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焦若愚;FDI对我国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向彦任;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玉杰,于懂;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0期

2 施中华;白让让;;中国轿车产业的产品线竞争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3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2期

4 刘北光;外资并购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年05期

5 周静言;盖宏君;陈冲;;我国汽车产业进步中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科技和产业;2008年02期

6 张雷;;厂商的密集性进入与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基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7 吴法成;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加速民族汽车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12期

8 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上)——以全球500强在华投资项目为主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4期

9 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6期

10 周勤,陈柳;技术差距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初叶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顾雅洁;基于技术体制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李晓梅;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云龙;技术体制对行业技术创新活动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孙赫;基于行业特征视角的技术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赵常仁;FDI在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涛;;论反求工程技术对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冯鹏义;;汽车产业创新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生产力研究;2007年19期

3 刘旭;;广州汽车国际化之战略选择(上)[J];大经贸;2007年07期

4 葛遵峰;;我国汽车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路径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04期

5 季会如;;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及其贡献[J];中国物价;2011年02期

6 胡卫国;;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汽车与配件;2008年23期

7 庄严;;技术引进不等于没有自主研发—访金华青年曼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汉清[J];商用汽车;2008年07期

8 阳立高;廖进中;;产学研联合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发展[J];经济论坛;2009年04期

9 阳立高;廖进中;;浅谈产学研联合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J];汽车工业研究;2009年07期

10 杨皖苏;张凡;严鸿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涛;;论反求工程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峡;;民营汽车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3 ;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会议剪影[A];第七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德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5 徐有忠;;奇瑞汽车自主研发中CAE的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谈雪英;;汽车控制器测试系统[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向精华;;汽车工业技术引进的反思和战略[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一届二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8 侯健生;蒋跃斌;许健宏;;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宏;;节能与新能源城市客车研发及产业化[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杭州快速公交一号车辆选购情况简介[A];中国巴士快速交通营运实践大会、城市公交环保节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波;“十二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N];中国工业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钟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成都路线图[N];成都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尤文韬;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正逢其时[N];中国电力报;2010年

4 钟建;成都市政协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N];四川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覃岩峰;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推进汽车产业发展[N];郑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黄俊华;共商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N];湖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震;共商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方向[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8 奇文;多位车企高层呼吁:国家应给汽车产业发展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管学军;《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科学评价入世10年成果[N];中国工业报;2011年

10 记者 郝锴;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N];徐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博;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2 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3 田硕;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佟岩;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D];辽宁大学;2007年

5 詹长春;技术能力与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丽亚;商用车驾驶室乘员安全性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善坡;重型商用车人机工程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8 郝亮;基于代理模型的车身吸能结构抗撞性优化[D];吉林大学;2013年

9 罗汉武;电动汽车灵活接入的充电设施需求预测、运行与能效评估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光宇;中韩汽车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2 闫洪军;东安三菱发动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黄天宇;技术引进与中国轿车产业技术进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刘勇;株洲市汽车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金孝俊;韩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6 罗润禾;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张文品;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武文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严由;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10 王大林;产业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93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493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0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