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平板电脑兴起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9-07-11 11:38
【摘要】:对于平板电脑行业及其他高科技行业而言,行业变革的来源是破坏性创新而不是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的出现会带来整个行业甚至是相关行业的巨大变革。破坏性创新对所有电脑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若能把握住机遇,便能够依靠破坏性创新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获得较大市场份额。创新企业在进行破坏性创新时,应先识别出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的顾客需求,进而针对这些需求设计新的产品,同时消除过剩性能,再以合适的方式向市场推广。从破坏性创新企业的实践看,多数破坏性创新是一种混合的破坏性创新,既包括低端市场破坏,也包括新市场破坏。
[Abstract]:For tablet computer industry and other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source of industry change is destructive innovation rather than maintenance innovation, the emergence of destructive innovation will 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in the whole industry and even related industries. Destructive innovation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all computer enterprises. if enterprises can grasp the opportunity, they can rely on destructive innovation to form strong competitiveness and obtain a large market shar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en innovation enterprises carry out destructive innovation, they should first identify the customer demand in the low-end market or the new market, then design new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se needs, at the same time eliminate the excess performance, and then promote to the market in an appropriate way. From the practice of destructive innovation enterprises, most destructive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mixed destructive innovation, which includes both low-end market destruction and new market destruction.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0YJC7902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1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830)
【分类号】:F426.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江华;仝允桓;李纪珍;;基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针对山寨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2期

2 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05期

3 李青;郑刚;陈劲;;神州电脑通过破坏性创新赢得竞争优势的案例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政;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兆斌;;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陈劲;金鑫;何郁冰;姚威;;突破型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汪旭晖;崔倩倩;;零售企业破坏性创新及其制约因素:一个理论框架[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4 郭政;季丹;;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5 张晓玲;罗倩;;商业模式中客户价值主张生成的典型类型、障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帅惟;;突破性创新网络伙伴关系管理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肖凡平;唐小我;张明善;;基于GP的产品类型与供应链关系[J];系统工程;2006年08期

8 高怡冰;林平凡;;突破性创新组织及其战略因素分析[J];广东科技;2012年10期

9 陈建勋;凌媛媛;甄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战略与组织的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0 徐雷;;“开创性创新”的引入——一种新的创新分类[J];消费导刊;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海龙;肖剑杰;黄明;;模块化与产业不连续创新:研究回顾和概念界定[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节祥;盛亚;蔡宁;;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关系的整合模型构建:以CoPS创新为例[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张娜娜;谢伟;;中国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本土化机理——基于合法化机制视角[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杨雪滢;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郑兵云;我国制造企业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赵明剑;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技术跨越[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洪石;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龚艳萍;动态环境下企业研发与市场营销界面管理柔性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宋建元;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肖凡平;基于设计与供应链策略的产品多样化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可;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杜蜀萍;适应技术变革的高技术企业战略选择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刘冰;关系品质、组织学习及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丹萍;技术属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伊翠芳;基于二元性组织的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汤捚啸;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能力和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晓雯;JY珠宝公司开发设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再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段利民;成熟企业根本性创新障碍及对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傅梅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创新能力演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10 梁俊;渐进式与激进式产品创新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道友;企业创新之路:内创业精神研究[J];商业研究;2003年24期

2 郑美群,蔡莉;企业绩效的经济学理论依据[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3 芮明杰,方统法;知识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刘海建,陈松涛,陈传明;企业核心能力的刚性特征及其超越[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1期

5 苏启林;;破坏性技术、组织创新与产业成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6 巫强;刘志彪;;双边交易平台下构建国家价值链的条件、瓶颈与突破——基于山寨手机与传统手机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3期

7 李晓华;;模块化、模块再整合与产业格局的重构——以“山寨”手机的崛起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7期

8 孙永风;李垣;;转型经济下中国企业创新选择的实证研究:环境与组织因素[J];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9 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产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10 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洪石;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宋建元;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宋志红;企业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奕奕;;破坏性创新:云计算产品的市场定位与推进策略[J];电信科学;2012年03期

2 程海燕;杨庆国;许运斐;;破坏性创新理论对出版行业数字化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2年04期

3 吴贵生,谢伟;“破坏性创新”与组织响应[J];科学学研究;1997年04期

4 ;经济危机是“破坏性创新”的恰当时机[J];IT时代周刊;2008年24期

5 陈骞;;破坏性创新技术产业竞争高地[J];上海信息化;2013年10期

6 孙肖;;破坏性创新与报业发展:以东南商报为例[J];管理观察;2014年03期

7 陈拥权;;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J];电子世界;2013年14期

8 丛挺;徐丽芳;;破坏性创新视角下开放获取出版困境与出路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2年11期

9 邓晓岚,陈功玉;论创新中的超前战略[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03期

10 陈昌凤;;转型中的报业管理模式:“破坏性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宇 张英华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破坏性创新与企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许小年  ;破坏性创新需有良好的环境做后盾[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3 北京 媒体人 白天亮;领先者更需破坏性创新[N];重庆商报;2013年

4 贾鹏雷;破坏性创新的启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5 江苏大学 田红云 宋丁伟;破坏性创新:小企业的竞争制胜之道[N];人民日报;2009年

6 临潼区房地产管理所 张西芳;浅谈“破坏性创新”[N];西安日报;2011年

7 闫彦明;破坏性创新者的先天基因与后天技能[N];上海证券报;2013年

8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张瑞敏;破坏性创新之用户交互[N];中华合作时报;2013年

9 凯文·凯利;未来20年,,破坏性创新会带来什么[N];新华日报;2014年

10 本报实习生 杨群 本报记者 郑红;管理大师沪上谈“破坏性创新”[N];解放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破坏性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郭政;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宋建元;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田红云;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杨雪滢;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杨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多元化战略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王志玮;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琳;在位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模型构建及其实证检验[D];复旦大学;2009年

2 张芸婷;中小企业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宋辉;“破坏性创新”在电器制造业中的策略研究和案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陈英;破坏性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袁媛;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小企业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盛楠;基于路径理论的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丁灏;创业型企业的破坏性创新[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亮;以破坏性创新理论构建零售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9 张倩;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山西煤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构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杨彩霞;基于消费者偏好视角的破坏性创新威胁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3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513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