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通信与交通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知识生产、扩散、创新全球化色彩越来越浓,企业等创新主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索与利用创新资源,催生了全球创新网络。与此同时,受硅谷、第三意大利等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的启发,很多学者强调了内生性资源与本地互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新区域主义、产业集群理论等学说应运而生。很多地区也非常重视产业集群理论,竞相模仿世界上成功区域的集群发展模式。 与纺织等传统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与长周期的特征,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同时,生物医药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也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和发展。本文在对生物医药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相关研究回顾总结基础上,结合全球网络、创新系统及开放创新理论,论述了全球创新网络理论的内涵与作用方式。同时,借助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信息,重点研究了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网络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问题,论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国内领先,但其国际创新合作尚待加强 英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践表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度依靠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地方尺度上的研发、国家尺度上的基础研究以及全球性的市场和消费者)。英国细胞科技集团的成功证明,基于全球创新网络的跨区域尺度互动和合作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当“技术守门员”的希尔泰克集团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节点,通过与国外企业特别是与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进行知识、技术、资本、市场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壮大,并由此带动了英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生物医药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主动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能级。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发挥“技术守门员”作用,建设“技术社区”、研发联盟,建立全球联系等方式,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促进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表明,跨国医药研发机构担当着“技术守门员”的角色,是张江生物医药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桥梁”。张江跨国医药大型企业在加速“本地化”、提升发展能级的同时,通过“反向创新”将其上海业务嵌入其全球创新链和全球供应链,促进了本地企业网络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位于张江的跨国医药企业正经历着从面向中国市场的生产基地向嵌入全球创新链的研发基地和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化生产基地转变,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互动效应日趋显著。 留学归国人员已经成为张江国际“技术社区”的中坚力量,他们发挥了张江与全球创新网络链接的桥梁作用,他们在利用全球创新网络资源、提升自身企业素质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张江CRO企业通过加入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分包网络,获得全球行业领先者的技术许可,增加了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的机会,分享了全球网络的技术、资金等资源,促使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研发联盟在资源整合、联合发展创新方面拥有天然优势,研发联盟的建立提升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的张江园区生物医药联盟主要为本地机构之间的联盟,与国外一流的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大张江全球研发联盟创建的支持力度,增强国际化合作,为提升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2)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效能没能充分发挥,存在“超前”问题 产业集群论者强调临近性对区域创新的作用,重视地方尺度上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平台的打造。由于国际何总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分重要,与国外同类机构之间的割裂、孤立不利于其发展,其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能仅仅局限于地方尺度上的互动和交流。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设施建立出现“超前”现象,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张江园区创建了多个创新平台,然而其创新效益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技术来源中,本地、独立自主性研发的创新技术不多,而全球性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际技术社区、全球合作联系对张江企业技术进步贡献较大,导致创新平台利用效率不高。为了提高创新平台的利用效率,建议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的国际化水平,为提升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服务。 (3)大型制药企业缺乏影响了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绩效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资本与高风险等特征,单纯依靠研发的企业往往在资金上承受巨大压力。业内人士指出,原药创新平均需要用十年时间,需要十亿美元投入,才能够完成研发并上市,并且有40%的创新不赚钱。为了降低创新风险,国际上生物医药企业大都通过商业合作、研发合作、金融合作及许可合作等方式进行创新合作。 大型医药企业是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展示的重要载体。张江大型制药企业缺乏,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有限,创新绩效不显著,不少张江创新成果在无锡等外地城市实现了产业化、商业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普遍。因此,有必要创新管理体制,让张江能够分享其自身创新的收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6.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明杰,李鑫,任红波;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修正与扩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5期
2 马超;王金辉;;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医药产业集群经验及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7年02期
3 郭斌;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05期
4 李天柱;银路;程跃;;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及其启示——基于国外典型集群的多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3期
5 蒋军锋;;创新网络与核心企业共生演变研究进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5期
6 张兵,李峰;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年S1期
7 吴晓隽;高汝熹;杨舟;;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01期
8 马勇;杜德斌;周天瑜;盛垒;;全球生物制药业的研发特点与我国制药研发的应对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11期
9 武建龙;王宏起;;基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及实证[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08期
10 程如烟;罗晖;;提高企业对知识的需求 促进大学对产业的服务——对《兰伯特评论——大学与企业合作》报告的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6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编译 李勇;[N];医药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建吉;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健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纪云涛;基于“三链一力”的产业选择和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静华;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6 马彦;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云逸;基于技术权力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灏;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563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56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