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研究
【部分图文】:
因此,从空间和宏观角度来看,这种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就表现为产业的空间转移(见图2)。因此,一方面,区域自身供给和需求侧微观要素的变化决定着产业在空间转移过程中的角色;另一方面,产业特征的不同也决定着产业空间转移特征的不同,如转移的阶段和过程。三、数据基础及观察指标
第三,2005年至今,集聚度大幅下降,开始向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这一时期,产业集聚程度开始逆转,出现了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散转移的趋势。2005—2012年,东部地区消费品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以上,年的比重基本与世纪年代初的水平相当。与之相对的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消费品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大幅提升,同期这两个区域分别提高了8.3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消费品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虽然也有提高,但幅度有限。从各省份额变化来看,河南赶超福建跻身前5位。除山西外,中部地区其他5省的消费品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提升最多的是湖北,其消费品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累计提高了2.5个百分点。另外,东北地区消费品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辽宁提升了2.1个百分点。2.消费品制造业分行业空间转移的特征
一般来说,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要素的相对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见图1)。一方面,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由于产业发展的滞后以及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人力资本的提升,存在大量过剩的非熟练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很低,因而劳动力成本很低;另一方面,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其资本品的价格越高,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2),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3)。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率的提升和技术、人力资本的积累,资本品和技术的相对成本不断下降。从长期来看,除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外,土地、环境等不可流动要素对企业选址、区域产业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土地的边际生产率越低、可用环境容量越高,因而土地成本、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也越低。不同产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要素的密集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的形态来看,有些行业产品是用于最终消费的,属于消费品;有些行业则属于中间投入品产业或资本品产业。从可贸易程度来看,有些行业属于可贸易部门,有些行业则属于不可贸易部门,而且可贸易部门中对外依存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从产业分工位置来看,有些行业属于上游产业,如原材料的加工行业;有些行业则属于下游产业,如复杂制成品的生产行业。此外,随着产品复杂性的提高以及跨区域企业的推动,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产业内不同产品和同一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也可以表现出前面分析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机理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10期
2 邓新波;;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12期
3 陈书增;田磊;金浩;张超;;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时空特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4 孙俊杰;;连接器市场增长区域转移引关注[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0年08期
5 肖婷;;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08期
6 鹿朋;王泽强;;经济和谐发展下的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研究:一个全球化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6期
7 鹿朋;王泽强;;经济和谐发展下的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研究:一个全球化视角[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王春杨;吴国誉;;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基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视角的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年03期
9 李英;;沭阳“帮办”服务让投资无忧 中国(沭阳)纺织产业区域转移投洽会在京举行[J];纺织服装周刊;2015年14期
10 陈文苞;;产业转移中的三种心态[J];包装财智;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冲;薛金倩;;发展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韩中;;我国制造业不均衡性与集聚的测度与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3 江建春;;装备制造业 创新+转型[A];2016年全国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研讨会暨江苏省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制造业率先在东部先进制造业发达城市回暖[A];中国经济月报 2017年第一期(总第13期)[C];2017年
5 黄茂兴;;制造业升级与重塑我国的实体经济[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3届年会暨第2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季玉芳;;再制造业的发展与展望[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7 韩爱华;;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A];第十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8 杨嘉懿;李家祥;;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人才合作路径研究[A];“四个全面”·创新发展·天津机遇——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5年
9 黄辉;;京津冀视角下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策略研究[A];“四个全面”·创新发展·天津机遇——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5年
10 张海露;;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下的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A];市场经济与创新驱动——2015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慧明邋周德群;简谈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跨区域转移[N];光明日报;2008年
2 张慧明邋周德群;促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跨区域转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莫 人;以区域转移替代恶性竞争[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包斯文;将经营重心向“钢需”明显的区域转移[N];中国冶金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肖莹;区域转移,迎接未来还是过去?[N];中国纺织报;2010年
6 记者 王雪燕;产业转移形成多方协作共同推动局面[N];中国服饰报;2013年
7 韦伟;把安徽建成新的加工制造业基地[N];安徽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王雪燕;纺织服装已经成为制造业转移先锋[N];中国服饰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孟歌 卢俊;借产业转移 安徽倾力制造业[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10 何欣荣;上半年纺企“走出去”寻求突围[N];中华合作时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海潮;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中心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窦争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3 张芊芊;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李杨超;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5 向一波;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
6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马珩;长三角制造业高级化及其节能环保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王福君;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汉杰;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杨立卓;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秋琳;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2 王希;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驱动因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郭朝蕾;二十世纪美国国防工业区域转移的形成、发展与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武文君;中西部地区承接煤炭产业跨区域转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年
5 张帆;基于价值链治理的温州服装集群区域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周利芬;产业粘性对产业转移的作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吴颖娴;我国纺织产业区域转移与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沈Y
本文编号:2834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83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