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协同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移及区域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12:50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产业转移及区域合作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以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28个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数量为研究数据,应用动态集聚指数、偏离份额模型(SSM)、静态集聚指数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移及区域合作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纺织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空间转移特征,其转移路径主要由上海、浙江向中、上游地区的贵州、湖南等地多对多的扩散式和跳跃式转移为主,转移类型主要以下游地区的"优势转移型"、"淘汰型"与中、上游地区的"优势集聚型"为主;(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在交通运输、化学制造等行业发展较为薄弱,缺乏中心合作地区,需要下游地区提供更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3)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作为产业转移与技术授让的供体,应构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为制造业转移中心,以具有产业比较优势的中、上游地区为区域性中心,加大向中、上游地区制造业转移与合作力度,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多中心分工协作格局。研究有助于完善制造业转移及区域合作相关理论,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对接合作及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部分图文】:

空间分布,制造业,经济带,企业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西,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 km2,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与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发展带。但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差距较大。截止2017年末,上海、江苏、浙江经济总量达到167 801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为75 603家,分别约占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44.9%,企业总数的74.6%。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分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同质化、产业脱节,产业发展速度不均衡等问题较为凸显,客观上形成了经济与技术梯度,为区域内制造业梯度转移及形成层次分明的制造业分工格局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通过制造业转移与承接,优化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精准对接、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2 数据来源

空间分布,制造业,企业,类型


表2 制造业动态集聚指数Tab.2 Manufacturing dynamic aggregation index 工业行业部门 动态集聚指数(DAIij)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石油加工与炼焦 -0.34 1.61 0.81 1.01 1.47 1.39 1.32 1.83 2.16 -0.55 1.64 金属制品业 -0.13 0.99 0.36 1.87 1.91 1.91 1.99 2.39 1.30 2.24 1.44 塑料与橡胶制品业 0.24 0.81 0.47 1.95 2.39 2.29 1.65 0.73 1.37 2.32 1.5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9 0.83 0.38 1.28 1.28 1.36 1.23 1.18 0.99 1.22 2.20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 -0.11 0.84 0.09 2.40 2.59 1.68 0.69 0.21 2.68 3.94 5.34 农副食品制造业 0.07 0.90 0.39 1.16 1.39 1.48 1.12 1.30 0.58 1.16 1.51 食品制造业 0.41 1.03 0.44 1.06 1.20 1.49 1.08 1.18 1.09 1.54 1.13 饮料制造业 -0.40 0.83 0.17 1.11 0.89 1.48 1.24 0.97 1.07 0.78 1.55 纺织业 -0.96 1.75 0.52 2.44 2.77 2.81 1.73 1.33 1.57 1.89 3.17 纺织服装服饰业 -0.36 0.90 0.55 2.70 2.44 1.69 1.50 1.79 1.46 2.47 3.45 造纸及纸制品业 0.07 0.76 0.56 1.69 2.09 1.85 1.41 2.35 0.93 0.75 3.18 皮革等制品业及制鞋业 0.30 1.12 0.34 2.14 2.28 3.25 2.12 2.16 0.41 9.56 5.92 文教等娱乐用品制造业 0.42 1.01 0.73 1.58 1.75 2.05 1.83 4.76 2.48 4.25 2.6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04 1.26 0.44 1.60 1.15 1.37 1.47 1.37 1.27 0.29 1.30 家具制造业 0.32 0.85 0.65 2.50 2.18 2.21 1.31 1.02 1.24 1.77 6.38 化学纤维制造业 -0.33 1.30 0.68 1.51 1.16 1.20 0.62 2.52 1.70 0.33 4.80 烟草制品业 1.47 0.88 1.19 0.70 1.17 1.15 0.96 0.82 0.92 0.88 1.00 有色金属冶炼业 -0.07 0.69 -0.48 1.00 4.20 3.94 1.06 0.37 -0.75 -0.03 1.16 黑色金属冶炼业 -0.95 0.91 -2.70 3.73 7.40 7.76 0.86 10.1 -2.11 -0.17 6.26 木材加工业 -0.25 1.08 0.22 1.34 1.06 1.58 1.01 2.42 1.06 1.31 2.14 仪器仪表制造业 13.0 -7.11 -2.67 -9.18 -10.7 -7.63 -10.1 -6.08 -1.68 -9.59 -5.9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11 -0.29 1.54 2.37 2.45 2.87 -2.09 0.49 0.68 1.35 -1.43 化学原料制造业 0.27 1.13 0.71 1.35 1.85 1.56 1.14 1.01 0.98 0.65 0.99 电气机械制造业 0.14 1.03 0.55 1.50 1.57 1.49 1.51 1.37 0.93 0.71 1.52 专用设备制造业 0.21 1.11 0.49 1.63 1.61 1.68 1.32 1.35 0.70 0.62 1.56 通用设备制造业 0.13 1.05 0.50 2.30 2.63 1.53 1.90 1.68 1.21 -0.18 8.12 计算机等通用设备制造业 -0.04 0.76 0.73 3.39 3.11 1.82 3.25 5.45 2.07 2.52 3.59 医药制造业 0.65 1.17 0.59 1.46 1.06 1.18 1.22 1.01 0.85 0.84 0.99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别属于成本驱动型与投资拉动型产业,其空间分布与转移不仅取决于资源、成本要素,还与产业政策导向、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颁布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提出,上海与浙江要优先承接发展电子信息、医药、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引导钢铁、有色金属、低端服饰等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贵州、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要以区域市场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为底限,优先引导黑色、有色金属、纺织业等产业向市场和资源地集中布局。

路径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金密集型


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来看,主要转出地为上海、浙江,主要转入地为贵州、江西和云南等地。总体来看,整个长江中、上游都是资源密型制造业的转入地,但是各地转入程度不尽相同,主要是从长江下游向中、上游地区的江西、云南、贵州等地跳跃式和扩散式转移,即空间邻近和跨度较大的多对多转移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看,主要转出地为上海、浙江,主要转入地为云南、贵州、湖北等地。总体来看,长江中、上游地区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入地,但是各地区转入程度大相径庭,主要是由长江下游向中、上游地区的云南、湖北、贵州等地跳跃式转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国亮;;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与空间外溢效应[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2 叶琪;;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态势与承接的竞争格局[J];经济地理;2014年03期

3 吴爱芝;孙铁山;李国平;;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4 贺曲夫;刘友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基于2000—2010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12期

5 许强;应翔君;;核心企业主导下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基于多案例研究[J];软科学;2012年06期

6 刘嗣明;童欢;徐慧;;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困境寻源与对策探究[J];经济评论;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芝;孔凡斌;;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聂正彦;张学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开发研究;2015年06期

3 张峰;肖文东;;京津冀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35期

4 吴爱芝;李国平;张杰斐;;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合作机理与模式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5年06期

5 李宇;李安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模式演化及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6 杨玲丽;;“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的耦合突破产业转移的“嵌入性”约束——以江苏省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11期

7 高菠阳;李俊玮;刘红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10期

8 原嫄;李国平;孙铁山;吴爱芝;;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大类的区域转移特征与聚类研究[J];经济地理;2015年10期

9 郑惠尹;;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条件分析及发展路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5年10期

10 黄宁;张国胜;;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分析[J];特区经济;2015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南平;杨善林;;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动态;2012年08期

2 谭文柱;;社会关系嵌入与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宁波服装业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7期

3 王双;;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4 张琳;陈逸;张群;叶晓雯;张燕;;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保有量分配优化模型[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5 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年04期

6 陈斐;张新芝;;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02期

7 蒲业潇;;理解区位基尼系数:局限性与基准分布的选择[J];统计研究;2011年09期

8 贺曲夫;刘友金;;基于产业梯度的中部六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之重点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10 万鲁河;王绍巍;陈晓红;;基于GeoDA的哈大齐工业走廊GDP空间关联性[J];地理研究;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小禾;;全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区域合作相对不足[J];今日制造与升级;2019年08期

2 Gurbanova Natalia;;“一带一路”中的中俄北极区域合作:能源开发[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30期

3 杨笛笑;伍朝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区域合作的意义——以乐山地区为例[J];现代交际;2020年03期

4 谭湛明;区域合作 互动发展──第十二次粤澳关系研讨会述要[J];学术研究;1999年12期

5 吕杨;;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J];纺织服装周刊;2019年24期

6 庞广廉;;中国石化行业“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案例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8年06期

7 ;2019年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申报[J];信息化建设;2019年07期

8 徐金菊;王晶晶;;医药产业区域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产业;2016年03期

9 王斌;王金平;;共建“产业园”,先进带动落后的有效途径——学习江苏南北区域合作经验启迪[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9年05期

10 林和安;加强区域合作 打造大中华印刷航空母舰[J];今日印刷;200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争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2 张芊芊;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李杨超;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4 向一波;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

5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马珩;长三角制造业高级化及其节能环保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王福君;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汉杰;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立卓;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李金城;信息化影响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机理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静嬛;基于闽台区域合作的福建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祝明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3 陈凯丽;中间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9年

4 周钰玲;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杨欢欢;陕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万欣;江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7 刘美美;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8 王胜;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8年

9 宋靖屹;制造业信息化在胶州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10 陈兴明;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47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847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8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