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环境规制、贸易品能耗强度与中国区域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

发布时间:2020-12-04 02:55
  本文设定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使用供给侧标准化四方程方法测量中国30个省区市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以技术进步方向视角考察国际贸易对区域环境影响,并构建门限回归模型检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进口和出口贸易均与区域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出口贸易先通过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能源要素,再通过技术效应使技术进步转向节能,进口贸易受技术溢出影响先使技术进步偏向于使用能源,再偏向于节能方向。(2)进口和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方向作用受环境规制强度影响,环境规制强度过低对技术进步方向无效或使其偏向能源,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国际贸易才会有利于技术进步朝节能方向转变,并且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高能耗、中能耗与低能耗贸易产品作用方向与大小具有异质性;(3)贸易结构升级区域其结构升级有利于技术进步偏向节能,而对贸易结构降级区域进行结构升级反而不利于技术进步转向节能。 

【文章来源】:经济问题探索. 2020年02期 第144-157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环境规制、贸易品能耗强度与中国区域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


各省2001-2015年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指数趋势图

低能耗,行业,产品,能源消耗


本文使用各行业能源消耗量与行业增加值比重表示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将各种类产品划归至所属行业,得到包含高能耗、中能耗和低能耗产品的贸易产品分类结果,使用各区域国际贸易中低能耗贸易品所占比重作为本文衡量贸易产品结构依据,各区域2001-2015年间低能耗产品出口与进口占比均值如图2和图3所示。图3 各省低能耗贸易品进口占比2001-2015年均值

低能耗,高能耗


图2 各省低能耗贸易品出口占比2001-2015年均值由图2与图3可以明显看出:第一,各省低能耗贸易品出口占比大致处于0.24-0.44之间,而进口大致处于0.21-0.38之间,反映出中国产业结构中仍以中高能耗产业为主,低能耗产业并未取得绝对优势,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二,无论对出口还是进口而言,低能耗贸易品的高占比与低占比在地理相邻区域间交替出现。这意味着区域贸易结构可能存在“虹吸效应”,低能耗贸易品占比较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消费者需求结构中对低能耗品需求更大,环保意识和环境政策也较强,低能耗产业发展形势更快,会吸引周边区域节能产业资金与劳动力等生产资源,甚至将部分高能耗产业转移至相邻区域,使得相邻区域低能耗产业占比减小;第三,绝大多数区域低能耗产品出口占比大于进口占比,也即中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并没有形成高能耗贸易品的比较优势,反而低能耗贸易品实现顺差,这是因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劳动要素禀赋丰裕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相对能耗较低产品。李秀香和张婷(2004)也发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能源密集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而发展中国家相反,贸易开放并未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高能耗贸易品比较优势。[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工业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判别及其节能减排效应[J]. 钱娟,李金叶.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8)
[2]环境规制如何影响货物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J]. 邵帅.  南方经济. 2017(10)
[3]出口贸易加重还是缓解中国的空气污染——基于PM2.5和SO2数据的实证检验[J]. 刘修岩,董会敏.  财贸研究. 2017(01)
[4]进出口贸易对生产率、收入、环境的门限效应——基于1992—2010年我国省际人均GDP的非线性面板模型[J]. 吕延方,王冬,陈树文.  经济学(季刊). 2015(02)
[5]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 景维民,张璐.  经济研究. 2014(09)
[6]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增长——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的检验[J]. 陈晓玲,连玉君.  经济学(季刊). 2013(01)
[7]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 张成,陆旸,郭路,于同申.  经济研究. 2011(02)
[8]国际贸易提高了中国能源的消费?[J]. 周浩,傅京燕.  财贸经济. 2011(01)
[9]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 戴天仕,徐现祥.  世界经济. 2010(11)
[10]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  经济研究. 2010(05)



本文编号:2896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896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