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
发布时间:2021-12-21 22: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不断加剧,两型工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已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类重要工程。本文以两型工程管理为核心,基于"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科学问题—应答方法"学理链,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创新构架,并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为典型案例,结合两型工程管理新模式,系统论述了长株潭城市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工程管理实践,率先在两型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上进行学术创新。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2020,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图1 两型企业建设标准体系
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充分遵循两型工程协作管理中的多主体协作理念,按月核算,按季通报,按年支付。省财政设立湘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包括水质目标考核奖励资金及水质目标考核处罚资金(即水环境保护资金)两部分,其中水质目标考核奖励资金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相关市、县(市、区)进行资金奖励,用于本地区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及运营、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水质目标考核处罚资金以抵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相关市、县(市、区)进行资金处罚,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因处罚留存的生态补偿资金,将按照地区污染程度、国土面积、流域长度等因素测算分配,重点用于受罚地区湘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对湘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总体布局,主要包括水生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陆生生态修复工程三大类。第一,水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实施流域重金属底泥污染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消除城市河段黑臭现象;恢复流域内渔业资源,健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第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充分掌握湿地现状的基础上,实施了湘江洲岛居民搬迁、退耕还林还草、湿地功能恢复等政策,并将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划定为保护区。三是陆生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及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强化工矿企业污染土地修复与城市生态林建设并考虑与城市防洪工程的衔接;根据各重点工矿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轻重情况,研发分级分域的土壤修复集成技术,并通过示范工程建立了相应的效率评价方法和技术规范。
在环境管理政策注重质量改善和大数据精准治理的双重迫切约束下,以2014年为基准年构建了“本地化”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平台,在对区域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PM2.5组分分析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传统总量控制中的“总量核算、指标分配、控制措施”三部分融合为“质量—总量控制”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区域大气污染物精准排放控制(陈晓红,2015)。首先,利用环境大数据搭建“本地化”的CMAQ空气质量模拟实验平台;接着运用高维克里金插值算法和响应曲面模型(RSM)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二次建模,建立区域环境质量与减排控制情景(地区—污染源—污染物—控制措施的组合)下污染物排放之间的量化响应关系;进而引入质量功能展开方法(QFD)和遗传算法对控制情景进行优化,得出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约束下减排成本最小的优化控制情景,从而提出复合型大气污染物精准减排策略。对各控制因子不同控制比率(可控因素)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随机采样(拉丁超立法采样(LHS)方法),并进行CMAQ模拟实验,以及实验数据的回归拟合,得到回归系数RSMPM2.5的计算结果,则生成RSM的初始控制矩阵。初始控制矩阵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实验样本(CMAQ模拟一次的结果),即“质量—总量控制”的每一种控制情景的模拟结果。根据长株潭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质量—总量控制”RSM模型矩阵,通过引入质量功能展开(QFD)方法中矩阵图表的形式,描述分析环境质量要素(NOx、SO2、VOC、NH3)与各控制因子措施(即某地区—某污染源—某污染物的各控制比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环境质量目标函数关系式;再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出环境质量最好的优化控制情景(即区域内某地区—某污染源—某污染物—某控制措施的最优组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证据推理的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法——以湘江水质评价为例[J]. 胡东滨,蔡洪鹏,陈晓红,孟凡永,罗岳平,潘海婷. 资源科学. 2019(11)
[2]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J]. 宋弘,孙雅洁,陈登科. 管理世界. 2019(06)
[3]构建中国特色重大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J]. 盛昭瀚,薛小龙,安实. 管理世界. 2019(04)
[4]“两型社会”综改区能促进绿色发展吗?[J]. 李卫兵,李翠. 财经研究. 2018(10)
[5]长株潭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 周国华,陈炉,唐承丽,贺艳华,冉钊. 经济地理. 2018(06)
[6]基于PCA-MLR模型的城市区域PM2.5污染来源解析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陈晓红,唐湘博,田耘. 中国软科学. 2015(01)
[7]“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以农带旅”型新农村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村庄规划为例[J]. 李飞,段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1)
[8]“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J]. 洪亮平,程望杰.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1)
[9]我国河流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 徐祖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本文编号:3545276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2020,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图1 两型企业建设标准体系
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充分遵循两型工程协作管理中的多主体协作理念,按月核算,按季通报,按年支付。省财政设立湘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包括水质目标考核奖励资金及水质目标考核处罚资金(即水环境保护资金)两部分,其中水质目标考核奖励资金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相关市、县(市、区)进行资金奖励,用于本地区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及运营、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水质目标考核处罚资金以抵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相关市、县(市、区)进行资金处罚,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因处罚留存的生态补偿资金,将按照地区污染程度、国土面积、流域长度等因素测算分配,重点用于受罚地区湘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对湘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总体布局,主要包括水生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陆生生态修复工程三大类。第一,水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实施流域重金属底泥污染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消除城市河段黑臭现象;恢复流域内渔业资源,健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第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充分掌握湿地现状的基础上,实施了湘江洲岛居民搬迁、退耕还林还草、湿地功能恢复等政策,并将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划定为保护区。三是陆生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及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强化工矿企业污染土地修复与城市生态林建设并考虑与城市防洪工程的衔接;根据各重点工矿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轻重情况,研发分级分域的土壤修复集成技术,并通过示范工程建立了相应的效率评价方法和技术规范。
在环境管理政策注重质量改善和大数据精准治理的双重迫切约束下,以2014年为基准年构建了“本地化”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平台,在对区域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PM2.5组分分析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传统总量控制中的“总量核算、指标分配、控制措施”三部分融合为“质量—总量控制”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区域大气污染物精准排放控制(陈晓红,2015)。首先,利用环境大数据搭建“本地化”的CMAQ空气质量模拟实验平台;接着运用高维克里金插值算法和响应曲面模型(RSM)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二次建模,建立区域环境质量与减排控制情景(地区—污染源—污染物—控制措施的组合)下污染物排放之间的量化响应关系;进而引入质量功能展开方法(QFD)和遗传算法对控制情景进行优化,得出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约束下减排成本最小的优化控制情景,从而提出复合型大气污染物精准减排策略。对各控制因子不同控制比率(可控因素)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随机采样(拉丁超立法采样(LHS)方法),并进行CMAQ模拟实验,以及实验数据的回归拟合,得到回归系数RSMPM2.5的计算结果,则生成RSM的初始控制矩阵。初始控制矩阵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实验样本(CMAQ模拟一次的结果),即“质量—总量控制”的每一种控制情景的模拟结果。根据长株潭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质量—总量控制”RSM模型矩阵,通过引入质量功能展开(QFD)方法中矩阵图表的形式,描述分析环境质量要素(NOx、SO2、VOC、NH3)与各控制因子措施(即某地区—某污染源—某污染物的各控制比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环境质量目标函数关系式;再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出环境质量最好的优化控制情景(即区域内某地区—某污染源—某污染物—某控制措施的最优组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证据推理的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法——以湘江水质评价为例[J]. 胡东滨,蔡洪鹏,陈晓红,孟凡永,罗岳平,潘海婷. 资源科学. 2019(11)
[2]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J]. 宋弘,孙雅洁,陈登科. 管理世界. 2019(06)
[3]构建中国特色重大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J]. 盛昭瀚,薛小龙,安实. 管理世界. 2019(04)
[4]“两型社会”综改区能促进绿色发展吗?[J]. 李卫兵,李翠. 财经研究. 2018(10)
[5]长株潭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 周国华,陈炉,唐承丽,贺艳华,冉钊. 经济地理. 2018(06)
[6]基于PCA-MLR模型的城市区域PM2.5污染来源解析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陈晓红,唐湘博,田耘. 中国软科学. 2015(01)
[7]“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以农带旅”型新农村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村庄规划为例[J]. 李飞,段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1)
[8]“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J]. 洪亮平,程望杰.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1)
[9]我国河流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 徐祖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本文编号:3545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54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