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的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间接能源消费 生态足迹 STIRPAT模型 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基于生态足迹这种可持续性地研究理念,利用生活方式分析法和净初级生产力法测算了2000-2010年城乡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然后运用改进的根据STIRPAT模型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城镇居民而言,间接能源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受消费结构和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间接能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主要受人均收入、消费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时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间接能源消费上升的重要拉动因素。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关键词】: 间接能源消费 生态足迹 STIRPAT模型 影响因素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71173017,起止时间:2012.1-2015.12 国家“973”课题资助,基金编号:2012CB955703,起止时间:2012.1-2016.12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1引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长期以来将能源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工业生产领域,然而能源消费不仅仅涉及到工业用能,也包括生活用能。居民能源消费包含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能源消费。直接能源消费是指居民在生活中满足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天永;车玉满;孙鹏;李连成;孙波;;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高炉焦比影响因素分析[J];鞍钢技术;2009年05期
2 汪东军,汪夏燕;神经元网络在精馏塔控制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00年04期
3 禹茜;王建湘;周杰良;张雄;;泡桐生长与土壤因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杨红旗;温建;雷丽娟;孙福海;;基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河南粮食产量组合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6 李玉霞;肖建红;陈绍金;;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张润昊;;森林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8 朱丽;张文杰;刘胜;;毛白杨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综纤维素含量数学模型[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8期
9 王希娟;冯京晓;;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合金加料回归模型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3期
10 王军,魏仲慧,何昕,郝志航;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多CCD拼接相机模型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祯;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金笙;北京市节水草坪用水量预测及推广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尹浩;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的FTIR/ATR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黄富荣;人体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光谱无试剂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郑光辉;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高若阳;基于知识观的组织模块性与企业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马驰;松辽平原土地盐碱化监测机理及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孟赫;酸雨对叶类蔬菜影响的“剂量—损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靳涛;火电机组反向建模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向纯洁;信息系统开发团队绩效影响行为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硕;基于Vis/NIR光谱不同粒径下土壤碳氮的预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门君;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小球藻的毒性及QSAR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郝旭光;白车身装焊误差监控方法及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志洪;提升广州边检服务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园园;偏最小二乘回归与判别分析在科技人员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D];潍坊医学院;2009年
6 吴元清;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检测方法[D];浙江大学;2011年
7 徐磊;基于混合PCA模型的多工况过程统计监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敏;基于数据驱动的非线性建模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蒋晶;基于LabVIEW的焊接质量在线检测分析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军;辽沈地区静压管桩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景华;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及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9期
2 梁进社;郑蔚;蔡建明;;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安兴;张文秀;;四川省生态足迹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11期
2 朱新华;梁亚荣;;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6期
3 刘卓;刘昌明;;基于生态足迹的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
4 吕志贤;葛大兵;谭淑靖;;城郊型都市生态足迹分析——以望城县2004年为例[J];消费导刊;2007年04期
5 李中才;;山东省生态足迹的测算及可持续发展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2期
6 周洲;朱俊;陈兴龙;;基于生态足迹供给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杰;赵峰;刘希宋;;基于生态足迹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8期
8 刘淼;胡远满;常禹;张薇;张文广;;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年08期
9 吕红亮;许顺才;林纪;;抚顺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多维分析[J];资源科学;2007年05期
10 梅艳;何蓓蓓;;江苏省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优善;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勇;天津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夏秀红;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志贤;基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梁晓梅;中日韩贸易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包萨出荣贵;牧区草地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帅;沈阳市生态足迹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6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75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