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西藏除外)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不同省市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能源消耗强度与其重工业比重总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高能耗组区域影响最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增加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下降将有助于各省市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开发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各地区特别是高能耗强度区域的能源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中国分省市 面板数据模型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汉城市圈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研究(2012Q210)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0引言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能源消耗在迅速增长,环境恶化也在不断加剧。图1给出了1980~2010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际GDP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2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3 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4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5 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胡玉敏;杜纲;;中国各省区能源消耗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杨彦强;时慧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进展述评——1998~2011年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王卓理;宋帮英;;基于DEA的煤炭效率测算及随机性趋同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6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耗量关系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傅春;巫锡金;;中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与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8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9 周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兼论“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合理性[J];财经研究;2007年07期
10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查冬兰;周鹏;;中国地区工业能源动态效率比较分析——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方法[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周全;葛察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能效、污染强度排放数据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卜小平;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秦湘灵;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石胜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瑞军;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2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3 张宗成,周猛;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异常关系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4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8期
5 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6 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8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9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10 王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兼论经济研究的层次划分[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传荣;范文潮;李俣;;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2期
2 宋辉;刘新建;;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2年11期
3 孙海;王元地;许正权;;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基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0期
4 孔婷;孙林岩;何哲;;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7期
5 ;浙江省启动能源消耗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J];宁波节能;2011年06期
6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机制与价格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结构VEC模型的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3期
7 ;信息与动态[J];中国仪器仪表;2011年06期
8 ;广东“十二五”建4000万平米绿色建筑[J];广东建材;2013年01期
9 胡迟;;深化改革破解“电荒” 关于当前电荒现象的思考[J];上海企业;2011年07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青;;关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辽宁省能源利用率的对策建议[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经济管理分册)[C];2014年
2 巩在武;吴杰;;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及消耗总量趋势预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能过分追求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千 刃;燃油税:等待戈多[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林晓;“碳强度”将成约束性指标[N];中华建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强;今年能源消耗强度降低3.9%以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特约分析师 牛犁;80美元近在咫尺国内节能压力巨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于长洪 李洪磊 雷琨;数字“有爱”[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本报评论员;让节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N];青海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林火灿 实习生 白文站;能耗排放如何做“减法”[N];经济日报;2014年
9 记者 陈学婧;“十一五”时期我国扭转能耗强度大幅上升势头[N];中国电力报;2011年
10 沈衍琪;在华外企增加并未加大能耗[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差异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2 山瑞杰;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3 田晓飞;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马萍;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5 林峰;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关性研究2000-2007[D];复旦大学;2010年
6 孔金燕;FDI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5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76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