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重庆制造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1:38

  本文关键词:重庆制造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造业 碳排放 因素分解 LMDI


【摘要】:分析了重庆市1999—2012年制造业碳排放量的变化,比较了制造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并基于LMDI方法建立了重庆市制造业以及29个细分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研究发现:1999—2012年,重庆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在29个分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六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制造业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在影响因素中,产业规模的扩大是促进制造业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尤其对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来说,产业规模促进碳排放的作用较明显;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五大行业的能源强度对降低碳排放量效果显著;而行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效果不是很明显。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制造业 碳排放 因素分解 LMDI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碳减排效应及优化政策研究”(13BJY024) 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中国技术创新宏观绩效一般均衡分析及政策优化研究”(2012BS13) 重庆工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255019)
【分类号】:F427;F205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孙建,毛明明.重庆制造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1):52-58.Citation format:SUN Jian,MAO Ming-ming.Empirical Research on Impact Factors of Manufacturing Carbon Emissions inChongqing[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2 王迪;聂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3 邹正方;李兆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挑战与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胡宗义;唐李伟;苏静;;开放条件下CO_2排放的非参数APLM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5 张伟;张金锁;邹绍辉;许建;;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6 任晓松;赵涛;;中国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因果关系研究——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7 尹红媛;;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7期

8 牛鸿蕾;江可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及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年08期

9 张占贞;;基于KAYA模型的青岛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孙宁;;依靠技术进步实行制造业碳减排——基于制造业30个分行业碳排放的分解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3 王班班;;东部沿海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周恒;石时;刘洪涛;;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强度演变区域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5 顾成军;龚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6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及其Tapio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白万平;;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贵州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李佳辉;马慧莉;;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17期

9 滕欣;李健;刘广为;;中国碳排放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傅小里;康侍民;刘正广;;我国能源消耗量影响因素分解及趋势分析[J];建筑节能;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白万平;;贵州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贾敦新;金贤锋;邓仕虎;;基于GIS技术的控规方案预含碳排放量估算及评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4 张俊峰;程龙;董捷;;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因素分解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瑞翔;姜彩楼;;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6 庞军;徐梦艺;张浚哲;闫玉楠;;中美、中欧及中日间贸易隐含碳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7 吴大磊;赵细康;王丽娟;陈梦桑;王彦斐;曾云敏;石宝雅;;广东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机制—基于LMDI法的实证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贺红兵;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6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袁小量;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安江;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4 汪宏韬;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建华;重庆市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胡成卉;西部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慈强;基于碳减排视角的中部六省低碳经济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余建清;广东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姚玲;基于低碳经济的福建省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3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12期

4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5 刘红光;刘卫东;范晓梅;;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6 肖慧敏;;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7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8 张有贤;黄亚丽;李炳宏;魏海平;王继伟;;甘肃省经济发展产生的能源承载压力和环境效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8期

9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10 王磊;宋乃平;;宁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2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3 王磊;;英国碳排放征税好处多?[J];中国报道;2010年07期

4 向佳;;新疆参与碳排放贸易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3期

5 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莫大喜;常凯;;欧盟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动因剖析[J];特区经济;2011年06期

7 李正辉;崔衍安;;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8 戚婷婷;;碳排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9 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10 刘晓;朱永彬;彭永明;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趋势的比较[J];资源科学;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834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834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