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状况对比研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9-12 13:20

  本文关键词:国内外煤层气开发状况对比研究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煤层气 对比 资源与生产 开采技术 政策 经济性


【摘要】: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煤层气资源已进入商业化开发利用阶段。中国埋深小于2 000 m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当,充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煤层气商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国有较大的差距。为实现中国煤层气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煤层气区块的地质条件、开发技术、优惠扶持政策和经济性等,在借鉴美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煤层气当前开发现状,从地质认识、开发方式技术、"低成本"战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认识和建议。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煤层气 对比 资源与生产 开采技术 政策 经济性
【分类号】:F416.2
【正文快照】: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小于2 000 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6.81×1012m3(据2006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常规天然气资源相当。煤层气作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对于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极为重要,同时,煤层气的开采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煤层气具有典型的“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绪朝;郝鸿毅;;国外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技术水平[J];石油科技论坛;2007年06期

2 刘洪林,赵国良,王红岩;中国高煤阶地区的煤层气勘探理论与实践[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5期

3 姚国欣;王建明;;国外煤层气生产概况及对加速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外能源;2010年04期

4 宋岩,张新民,柳少波;中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5年01期

5 曹雯;沁水煤层气田樊庄区块不同开采方式经济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5年03期

6 宁宁;王红岩;雍洪;刘洪林;胡旭健;赵群;刘德勋;;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基础与开发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7 曹艳;王秀芝;;煤层气地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J];天然气工业;2011年11期

8 曹代功;;关于煤层气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年14期

9 朱成章;发电用天然气如何定价[J];大众用电;2002年02期

10 蒲仁海,蔡其新;油藏描述的几个前缘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江英;;贵州煤矿区煤层气CDM项目的开发进展与潜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期

2 孙立东;赵永军;蔡东梅;;应力场、地温场、压力场对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影响研究——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杨海军;刘应书;李永玲;杨雄;张传钊;孟宇;;双塔真空变压吸附富集煤矿乏风瓦斯的流程参数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红雁;;煤层气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机遇与障碍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年SC期

5 蔚远江;汪永华;杨起;刘大锰;胡宝林;黄文辉;车遥;;准噶尔盆地低煤阶煤储集层吸附特征及煤层气开发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4期

6 赵文智;王红军;钱凯;;中国煤成气理论发展及其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的地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年03期

7 贾承造;郑民;张永峰;;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8 李玉红;张劲涛;王梦结;;推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J];税务研究;2011年05期

9 景兴鹏;刘瑛良;郑登峰;;煤层气利用技术研究现状[J];陕西煤炭;2007年06期

10 王荧光;裴红;刘文伟;李研;裴巧卉;;低压、低产煤层气田井口集输工艺技术[J];石油工程建设;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友;瞿丹;黎伟;;连续管钻井技术在国内非常规气开发中的应用[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世彬;邱红兵;邱亚玲;王维;;多因素促进煤层气开采分析与建议[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艾志久;魏学华;马海峰;胡文礼;;非常规天然气超音速脱水工艺与设备发展研究[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孙茂远;许旺;郭艺;;发展煤层气产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云峰;;沁水盆地煤层气钻井技术[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6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文忠;傅小康;贾高龙;;河南省焦作区块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及市场前景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一兵;王金友;赵娜;周元刚;田文广;;中国煤层气产业现状及政策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周尚忠;;构建合作机制,推动煤层气、煤炭产业的共同发展[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徐文军;王赞惟;吴见;;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势在必行[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敏;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中国煤层气产业规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杨侃;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3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卜小平;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华林;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张丽萍;低渗透煤层气开采的热—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杜维甲;阜新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采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群;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10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浩;高煤级煤储层水力压裂的裂缝预测模型及效果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洪光华;煤层气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会平;西曲矿综采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翟学广;地面瓦斯欠平衡车装钻机的研究与开发[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峗;基于低渗透率煤储层的煤层气渗流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斯佳;基于瓦斯流动理论对瓦斯排放半径确定方法的改进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迎华;M油田浅层油藏描述[D];浙江大学;2011年

8 郎华;煤层气发动机空燃比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志聪;煤层气除氧钴基钙钛矿型催化剂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白芳芳;提高LNG冷能发电效率的集成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伯初;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J];热带海洋学报;2001年02期

2 路相宜;;煤层气对外合作花落有声[J];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13期

3 侯瑞宁;;中石油煤层气进退之道[J];中国石油石化;2008年16期

4 孙艳莉;;中联煤层气开发战鼓擂响——访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茂远[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24期

5 戴金星;;气聚集带和气聚集区的分类及其在天然气勘探上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06期

6 马新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7 戴金星,何斌,孙永祥,李鹏举,,李先奇;中亚煤成气聚集域形成及其源岩──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之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03期

8 葛维琦;煤层气开发与综合利用政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李庆忠;怎样正确对待分形、分维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01期

10 宋玉春;;澳大利亚能源开发向“气”倾斜[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6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敏;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中国煤层气产业规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军辉;;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监管——一项基于证券市场监管的国际对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30期

2 宋洁;曹青;;企业主流竞争情报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7年02期

3 王今舜;;宽带薪酬与传统薪酬对比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11期

4 张晓苏;沈兴华;;论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革命性[J];华商;2007年22期

5 赵道致;詹燕;;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文化——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比较[J];工业工程;2008年01期

6 曹霞;;“字母词”来了[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3期

7 游筱璐;徐鹏;;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比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5期

8 张文娟;;以知识管理的视角审视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1期

9 李冬;亓秉哲;陈春光;周波;;山东口岸进口原油品质分析与对比研究[J];检验检疫学刊;2010年04期

10 蒋贵凰;宋迎昌;;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基于嘉兴市和兰州市的调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存良;陈龙高;;年产600万吨综放工作面开采技术与设备配套[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金华;;中国高效井工开采技术现状与发展[A];全国煤炭工业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经济交流暨2001年度命名表彰大会专题报告、经验材料[C];2002年

3 彭飞;郝象鹏;;中厚煤层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设备配套与开采技术[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詹振江;;三软厚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姜文杰;郝象鹏;吕建为;;较薄煤层高产高效工作面开采技术[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冯泾若;伍丽娅;罗洪波;杨旗平;李政;许台澎;宋秋爽;;我国短壁工作面综采综放成套设备与开采技术的发展[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7 吴宗清;胡连忠;王道宗;鲍庆祝;;深部松软煤层综放工作面35°大倾角开采技术与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永圻;;煤矿地下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展望[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姜文杰;郝象鹏;王文忠;;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旋转开采技术[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俊华;;复杂环境下大体积土石方开采技术[A];爆破安全技术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俄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2 陈星;油页岩开采技术日产“原油”200吨[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 魏巍;地方乡镇煤矿的科技发展初探[N];山西科技报;2005年

4 文哲;巴西:深海石油开采技术一路领先[N];中国船舶报;2008年

5 段修国;原生矸石置换开采项目实现三大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8年

6 李跃生邋张艳玲;峰峰集团创新开采技术奉献更多光明[N];科技日报;2008年

7 王建宠;稠油注蒸汽开采技术增效显著[N];中国化工报;2003年

8 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沙曲矿 赵利;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分析[N];山西科技报;2006年

9 信永华;薄煤层开采技术获突破性进展[N];中国煤炭报;2004年

10 吴飞;新疆浅层稠油开采技术国内领先[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阿依克孜·卡德尔;现代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名词对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5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小利;黄土高原和亚热带丘陵区典型生态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对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高;汉英词汇衔接对比研究及对翻译实践和教学的指导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代虎;中美地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艳丽;汉英非基本颜色词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书丽;基于语料库英汉财经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倪鹏;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话语标记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瑞雪;新闻英语与法律英语文体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甘娟;旅馆名称的中英文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罗洁;“风”的概念隐喻的中英文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9 阮氏秋香;汉越成语对比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翟代清;中国八大古都旅游业发展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37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837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3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