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效应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档期,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剧烈的经济波动会阻碍经济健康发展,降低经济增长质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重要目标就是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是否真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如果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促进效果不佳,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调控效应?需要结合我国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本文利用1952-2014年的年度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调控效应进行了分析。首先,在理论回顾与评述基础上,对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性的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其次,考察了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及其波动性分别进行了趋势性相关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利用H-P滤波法对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进行计算,在Feder(1982)总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实证模型,并采用VAR模型、协整方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两大政策的调控效果。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理论研究表明,财政货币政策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调控工具,不仅可以通过需求侧作用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可以通过供给侧作用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但主要是通过需求侧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发挥调控作用。(2)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负向的作用比较明显;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投资的波动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通过协整方程可看出,财政支出的波动系数为负,不利于经济增长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长期来看,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现阶段在制定政策时对挤出效应并不能进行合理预估,造成经济调控的过度或者不到位,不利于经济增长稳定性;同时缺少对政府行为必要的制度约束,财政预算体系不完善以及相关制度薄弱,会出现经济调控失控和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也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而货币供应波动性的系数为正,表明长期内,货币政策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性,有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在协整方程中,投资的波动性系数为负,因此长期来看,投资的波动不利于经济增长稳定性。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加之各级政府受到政绩的影响而产生投资冲动,导致政府投资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盲目投资,加剧经济波动,降低经济增长稳定性。(3)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增长稳定性,货币供应具有外生性,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调控存在较长的时滞性;财政支出的剧烈波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从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来看,货币供给量的系数为负,因此从短期来看,货币供应波动对经济增长稳定性存在负向影响,同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货币供应波动的影响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在短期内我国货币供应具有外生性,货币供应并不能根据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水平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效应存在较长的时滞性。财政支出波动对经济增长稳定性有负向作用,说明财政支出波动在短期会加剧经济波动,降低经济增长稳定性。由于财政支出对产出的影响比较直接,因此财政支出的剧烈波动将会较快地导致经济增长稳定性水平的降低,同时在趋势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财政支出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一直较大,反映出财政政策在使用力度和频率上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应避免过度使用财政政策引起的剧烈波动,注重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4)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更加稳定和显著,短期来看,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也十分突出,效果要强于货币政策。通过方差分解的结果可见,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贡献程度在短期内要小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贡献度,而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需要注意二者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协调配合。基于以上结论,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财政预算体系,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加强政策效应预测工作,及时评估“挤出效应”和政策时滞。第二,加强货币供应量总量控制,采取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其定向调控能力;深化市场金融制度建设和市场化改革,提高央行独立性,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能。第三,实现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健全经济波动预警机制,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反馈的时效性。本文的特色在于:运用H-P滤波法对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进行推算;然后在Feder(1982)总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实证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12.0;F822.0;F124.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总论12-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1.2.3 文献评价与本文特色18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8-19
- 1.3.1 研究目标18-19
- 1.3.2 研究内容19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9-22
- 1.4.1 研究思路19-21
- 1.4.2 研究方法21-22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22-32
- 2.1 经济增长理论22-25
-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2-23
-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3-24
- 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24-25
- 2.2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25-29
- 2.2.1 瓦格纳法则25-26
- 2.2.2 凯恩斯主义学派与财政政策26-27
- 2.2.3 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27-28
- 2.2.4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28-29
- 2.3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29-32
- 2.3.1 凯恩斯主义学派与货币政策29-30
- 2.3.2 货币主义学派与货币政策30-32
- 第3章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理论分析32-44
- 3.1 相关概念界定32-35
- 3.1.1 经济增长及其稳定性32-33
- 3.1.2 财政政策33-34
- 3.1.3 货币政策34-35
- 3.2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机理35-38
- 3.2.1 财政政策工具35-36
- 3.2.2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36-38
- 3.3 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机理38-44
- 3.3.1 货币政策工具38-39
- 3.3.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9-44
- 第4章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演变历程44-60
-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历程44-49
- 4.1.1 调整改革的初探时期:1979-198444-45
- 4.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1985-199245-47
- 4.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3-至今47-49
-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49-54
- 4.2.1 新时期货币政策第一次调整:1979-198349-50
- 4.2.2 央行建立后的货币政策探索:1984-199150-51
-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货币政策:1992-至今51-54
- 4.3 财政货币政策变化与经济增长波动性的相关性分析54-58
- 4.3.1 财政货币政策变化与经济增长趋势54-57
- 4.3.2 财政货币政策变化与经济波动趋势57-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第5章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性效应的实证分析60-78
- 5.1 实证模型推导60-61
- 5.2 指标、数据与实证方法61-68
- 5.2.1 指标的选取61-62
- 5.2.2 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测度62-63
- 5.2.3 H-P滤波法加工63-65
- 5.2.4 实证方法65-68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68-75
- 5.3.1 单位根检验68-69
- 5.3.2 协整检验69-70
- 5.3.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70-72
- 5.3.4 脉冲响应分析72-74
- 5.3.5 方差分解74-75
- 5.4 本章小结75-78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78-86
- 6.1 研究结论78-80
- 6.2 政策建议80-83
- 6.2.1 改善财政政策的相关建议80-81
- 6.2.2 改善货币政策的相关建议81-83
- 6.2.3 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灵活协调配合83
- 6.2.4 健全对于经济波动的预警机制83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3-86
- 参考文献86-90
- 致谢90-9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红;博士生看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中) 我国转轨时期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福建税务;2001年06期
2 刘晓莲,刘颖;财政货币政策在美国“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辽宁财税;2002年08期
3 章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运行的困境[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39期
4 隆刚;;对我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刘亚清;姜杰凡;刘纯安;;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1期
6 ;财政货币政策定调:“积极与稳健”相匹配[J];时代金融;2011年01期
7 李瑾;;浅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16期
8 陈剑;;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和通胀预期的影响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3年23期
9 周敏;;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效应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4期
10 孟建波;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提高货币供应效应[J];广东金融;199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石;;通货膨胀及治理对策 财政货币政策失误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心韬;日财政货币政策或现“双宽松”[N];中国证券报;2012年
2 李莉 中期研究院宏观策略高级研究员;财政货币政策或继续宽松[N];中国黄金报;2014年
3 徐达内.com;财政货币政策:松紧之间[N];东方早报;2014年
4 辛鸣;财政货币政策:稳健是深层的积极[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杜艳;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十年转换[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徐兴堂;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凸显中国政府保增长决心[N];中国贸易报;2008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闫坤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刘陈杰;财政货币政策要兼顾保稳定和调结构[N];经济参考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刚 见习记者 李盼盼;财政货币政策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驾护航”[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杜丽娟;李扬:财政货币政策精准配合才能提高宏观经济效率[N];中国经营报;2013年
10 东海证券;财政货币政策 双管齐下应对高通胀[N];中国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颖;基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刘克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3 李圣君;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4 孙镟;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干霖;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孔晓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张亚兴;财政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协调配合[D];苏州大学;2002年
4 刘海生;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厦门大学;2005年
5 丁舫;“新经济”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唐学敏;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及财政货币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龙飞凤;财政货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21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12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