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作用研究
本文选题:研发投入 切入点:经济增长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英法美等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显示出极其强大的推动力。从十九世纪的德国设立内部实验室开始,各国政府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发活动。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的消耗引起了能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各国更加重视研发活动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同时,许多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论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主张加大研发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逐渐出现了紧迫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必然的选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是要进行科技投入,发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技术进步在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这是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学者所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些表明考察研发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很有必要。因此本文主要考察研发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地区差距的影响。本文主体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研发的国外经验进行总结。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六、七章,对我国研发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发投入规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影响。第三部分即第八章,根据论文得出的结论,提出增加研发投入和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言。文中说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进行文献综述,对重要范畴进行界定,随后对研究的框架、内容和方法进行说明,并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基础。文中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对西方经济学逐步将研发纳入经济增长模型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新常态进行分析,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研发的国外经验。文中对国际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强度和结构进行分析,并考察了美国研发活动经验。分析的结论:世界各国普遍加大研发投入;在研发活动中,各国大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占到一定的比例,这保证了知识创新的来源。而美国通过法案和政策的制定,为研发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这些为我国研发活动提供了经验借鉴。第四章,我国研发投入的现状分析。文中对我国研发经费及人员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存在不足;随后从支出用途、省区分布和执行主体等分析研发经费支出结构,着重分析了研发经费投入的省区差距;最后重点分析企业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揭示了高科技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偏低的问题。第五章,研发投入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归纳我国研发投入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政府资金资助等,然后用面板数据验证这些因素对我国研发投入规模的影响。在不同地区的实证中,发现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差异,东部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起影响,而政府资金资助的影响并不显著;中部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资金资助起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西部地区中这四个因素都起影响。从这里看,不同地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研发投入规模。第六章,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文中先分析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随后对我国研发投入总量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是:东部地区中,相对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弹性最大,西部地区中劳动力的作用弹性最大。造成研发投入作用弹性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地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市场、产业结构上的不同。因而东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弹性大的因素的作用,而西部地区为提高研发投入作用弹性,应在以上因素上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第七章,研发投入对经济结构作用分析。文中先对研发影响经济结构的途径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实证重点分析研发投入对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中发现研发投入确实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文中归纳总结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对提高我国研发投入和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1.国内外学者在考察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大多关注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少关注到不同地区经济差距收敛或扩大过程中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对研发投入在地区经济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这有利于对研发投入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综合考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做一下理论和实证上的铺垫。2.文中对不同地区研发投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发现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的差异。3.文中运用面板数据对不同地区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实证验证,并展开深入的分析,这可以进一步认识研发投入向生产力转化这一过程。本文也存在如下不足:1.文中主要从相关文献推出影响研发投入规模的主要因素,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本文不可避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2.研发如何推动技术进步,以及研发投入如何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产生影响,本文没有能展开较充分的理论分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F812.45;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6期
2 柳江;;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收敛机制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0年36期
3 ;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有多大[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4 刘艾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地区经济差距探析[J];浙江学刊;2000年02期
5 刘爱玉;政策、结构与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罗佐县;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机理与调整对策[J];改革与理论;2002年12期
7 谢亚男;论地区经济差距过大对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影响[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蔡玉胜;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研究的理论流派与渊源[J];中州学刊;2005年04期
9 蔡玉胜;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研究的焦点及最新进展[J];探索;2005年05期
10 王军虎;;河南省地区经济差距及其结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杨文举;;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基于适宜技术理论的经验阐释[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承亮;岳宏志;;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与来源分解[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建中;郭玉芳;;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陕西、山东经济发展案例[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谢利;从产业振兴规划透视地区经济差距[N];金融时报;2009年
2 记者 朱修鑫 通讯员 邓有成;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态势[N];湖北日报;2001年
3 《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本报评论员 张曙光;大政已定 细节决定成败[N];中国经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荣权;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作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2 张鸿武;趋同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春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2 崔东华;省际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3 李颖;我国工业在地区经济差距上的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常慧娟;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及财税政策调控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5 管锡娟;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开军;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5年
7 武梁安;市场规模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刘红雪;河南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张东阳;中国外贸发展差异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10 张可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65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