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效应——基于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本文选题:生态转移支付 + 环境决策响应函数 ; 参考:《财经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生态转移支付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提供激励创新政策工具并已开展实践探索的现实背景,从区分各省不同的激励方式入手,采用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样本数据,在构建地方政府响应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出这项制度创新对城市环境治理的激励效应。研究表明:(1)"奖励型"和"惩罚型"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制度效果,前者有助于提升环境投入,后者有助于强化环境规制。此外,采取直接筹资和一般性拨款对激励效果也具有促进作用。(2)地区间恶性环境竞争、高污染行业比重过大和地方财政能力不足都会阻碍制度效果的产生,其负面效应甚至可能超过生态转移支付的正面作用。这说明现行体制限制了生态转移支付激励作用的发挥。(3)目标协调和制度设计是提高激励效果的关键,目标协调应以扩大地方政府生态服务职能和弱化"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动机为先导,制度设计应以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为根本。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at ecological transfer payment under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provides local governments with innovative policy tools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has been explored in practice, the paper starts with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incentives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Based on the sample data of 46 prefectural cities in six eastern provinces from 2005 to 2010 an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e function,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this system innovation on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y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wo different incentive ways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have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ffects. The former helps to enhance environmental input and the latter helps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addition, direct financing and general allocation can also promote the incentive effect.) malignant environmental competition among regions. Excessive proportion of highly polluting industries and insufficient local financial capacity will hinder the generation of institutional effects. The negative effects may even outweigh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ecological transfer payments. This shows that the current system limits the incentiv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transfer payment. The coordination of objectives and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a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ncentive effect. The goal coordin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expanding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weakening the motive of "sacrificing the environment for growth", and the system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improvi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governance will and ability.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32)
【分类号】:X321;F8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2 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3 孔凡斌;;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补偿财政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8期
4 余敏江;;生态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府际间协调: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2期
5 贾康;;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J];经济学动态;2009年07期
6 曾文慧;;流域越界污染规制:对中国跨省水污染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7 周黎安,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8 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9 余敏江;;论生态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J];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10 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少英;;建立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的财税法律机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钟华;姜志德;代富强;;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以渭源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3 彭喜阳;;流域森林生态服务准市场交易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4 柏樱岚;王如松;;基于水生态服务功能的门头沟煤矿采空区水生态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5 甘月云;金辉;陈星;张其成;;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以常熟市陶荡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6 刘建林;梁钰清;时媛;梁倩茹;;南水北调(中线)商洛水源地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2期
7 尚海洋;苏芳;徐中民;刘建国;;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8 张乐;孙世群;程静;王书航;邹婷;;灌区上游水源区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及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9 唐庆会;;浅析分税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J];才智;2011年32期
10 王俊豪;李云雁;;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 behavior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Zhejiang textile sector survey[J];China Economist;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箐;;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提供:以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罗小勇;王孟;;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岭;;环境规制、公众参与和环境污染治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黄锡生;潘t,
本文编号:2026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202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