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制度与债务危机:一个国际比较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18-11-23 09:37
【摘要】:政府债务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通过借鉴Buchanan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公共选择理论及North的"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论断,深入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政府债务积累的制度基础,构建了"制度、政府行为与债务积累"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中国垂直集中的政治体制及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地方政府自身不但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激励,而且地方政府间存在"竞争锦标赛",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巨大;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和财政联邦制,政府官员对选民负责,地方政府财政自律,结果是美国中央政府风险凸显。因此,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中,应重视制度和规则来规范政府官员行为,制定良好的财政规则和纪律,建立发达的债券市场以及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debt crisis is institution.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Buchanan's theories of "voting with hands" and "voting with feet" and North's conclusion of "Institution determines Economic performance",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of the accumulation of government deb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debt accumul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China's vertical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fiscal fede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ocal governments not only have enormous incentives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have "competitive championships"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The risk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is huge; The system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fiscal federalism, the accountability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voters, and the fiscal self-discipline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sult is that the risk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highlighted. Therefore, in dealing with the risk of local debt in China,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ystem and rules to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formulate good financial rules and disciplines, establish a developed bond market and give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源型地区地方公共投资效率与债务可持续性研究”(71303182) 中国博士后基金“我国债券利差与地方债务风险研究”(2012M511987)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创新基金“资源诅咒、政企合谋与地区经济增长”(3102015RW003) 西北工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基金“最优金融结构与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81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淑莲;彭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财政研究;2013年02期

2 方红生;张军;;财政集权的激励效应再评估:攫取之手还是援助之手?[J];管理世界;2014年02期

3 钱颖一,许成钢,董彦彬;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M型的层级制和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扩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01期

4 刘承礼;;中国式财政分权的解释逻辑:从理论述评到实践推演[J];经济学家;2011年07期

5 陈抗;Arye L.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6 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7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8 张定胜;成文利;;“嚣张的特权”之理论阐述[J];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9 沈沛龙;樊欢;;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10 孙广振,张宇燕;利益集团与“贾谊定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丹妮;;民企与政府关系扭曲诱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2 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程金华;;地方政府、国家法院与市场建设——美国经验与中国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李晟;;转型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02期

6 高阳;;以诺斯的产权分析框架解读“李约瑟难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7 李春玲;李壮;李隽箬;;零售业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章文光;覃朝霞;;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问题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王霞;陈柳钦;;FDI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保建云;;权力租金、寻权与权钱交易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倪子靖;;规制俘获理论的文献综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6 孙柳媚;王争;;转型时期的税收竞争、地方公共服务与经济表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7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王凤荣;高飞;;政府干预、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绩效——基于我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5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韩林;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白千文;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长海;企业影响力、会计稳健性与资源配置效率[D];暨南大学;2010年

9 肖教燎;土地政策传导机制与路径的分析与仿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黄蕙萍;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环境规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满飞;基于超效率DEA法的省级政府投资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佳;落后产能的成因研究——土地分成合约的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瞿梦杰;乡镇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徐楚锟;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成龙;烟草专卖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陈亚元;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宝;转型时期腐败和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的关联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张国生;;改进我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思考[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彭莉;张鼎祖;伍建筑;;限售股权定价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4 丛树海,李生祥;我国财政风险指数预警方法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4年06期

5 汤玉刚;;财政竞争、土地要素资本化与经济改革——以国企改制过程为例[J];财贸经济;2011年04期

6 吕炜;王娟;;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缘何难以实现——基于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关系视角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6期

7 李冬妍;;“制度外”政府收支:内外之辨与预算管理[J];财贸经济;2011年06期

8 陈志勇;陈莉莉;;财税体制变迁、“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11年12期

9 苑德宇;陈工;;政府公共投资、地区经济增长与效应差异——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12期

10 陈共,类承曜;关于我国债务负担率及债务依存度的考察[J];财政研究;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勤;浅析财政联邦制在中国的影响——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J];技术经济;2004年08期

2 何侃;;论财政联邦制在中国的实践[J];才智;2008年16期

3 李庆霞;;中国特色财政联邦制:争议及反思[J];财政研究;2011年03期

4 罗洋;何利辉;;美国财政联邦制的演变趋势[J];中国财政;2011年06期

5 华莱士·E.奥茨;刘承礼;;财政联邦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5期

6 冯兴元;;财政联邦制:政府竞争的秩序框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01期

7 孙大光;冯兴元;;财政联邦制理论反思及其对中国财政体制的应用[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世涛;;论单一制中国的财政联邦制——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视角[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9 赵晓;;中央地方关系:对财政联邦制的再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8期

10 陈健;;财政联邦制、非正式财政与政府债务——对中国转型经济的规范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河南省委党校、郑州市供电公司 涂永珍 刘虹;美、法财政联邦制的立法经验及其启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贺军;“财政联邦制”是税制改革的方向[N];南方周末;2008年

3 曹建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物业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4 周明 尚晓阳;专家:物业税征收要考虑低收入者[N];国际商报;2006年

5 记者 张守营;开征物业税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寇红;物业税应以公众利益为导向[N];中国税务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茜;西方国家财政联邦制的比较与借鉴[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2 顾正纲;财政联邦制下的我国地方税收体系探讨[D];沈阳大学;2011年

3 赵水林;财权分配论[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51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2351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c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