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唐宋屋舍之税嬗变研究
[Abstract]:The tax on housing in China originated very earl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pre-Qin "Chen cloth" was the first to tax commercial housing in the marke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staurant tax" in Han Dynasty points to government and private housing, which has both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housing,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 use, housing and management tax. 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collection of house tax began to grade the house, and the collection method of house tax began to be concrete. Tang Dynasty "inter-frame tax" has the nature of a single housing tax, the operation of tax methods is strong.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the name of housing tax officially appeared, and became the national permanent Fu. The Song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Fu of the city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ouse tax and land tax. As a result, housing tax has officially become an independent tax, changing the previous housing,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tax mix. This evolu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ities,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diversity of urban architectural uses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云南分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与西欧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比较研究(7—14世纪)”(12AZS009)
【分类号】:F812.9;K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包伟民;;宋代城市税制再议[J];文史哲;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夏兰;;唐代住宅消费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2 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牛卓丽;略述南宋时期的民间藏书事业[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王立,杨月亮;《青琐高议·高言》传统文化观念透视[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冯溢华;浅谈周密笔记中的“变怪谶应之谈”[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冯念华;;元明清时期我国书籍的版权保护[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年06期
7 姚亮;;唐宋时期自耕农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1年03期
8 史泠歌;;宋朝皇帝对官员的节日物质赏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邢铁;;宋代乡村“上户”的阶层属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曹家齐;宋代文化政策宽明原因新探[J];河北学刊;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申;;土地视野下的宋代短陌[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谷莉;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戴金波;胡安国《春秋传》的王道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4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书华;《荆公新学初探》[D];河北大学;2001年
7 张再林;中唐——北宋士风与词风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韩凤山;唐宋官学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烨琳;元代米家山水绘画的传承与流变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玉领;宋代青瓷牡丹纹饰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 胡媛;论燕文贵“燕家景致”的艺术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晨;从出土材料看汉唐间户籍档案的变迁[D];山东大学;2011年
6 于婧;“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内涵解读[D];延边大学;2011年
7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8 肖虹;宋代弹劾公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婕;中国古代农事祭俗活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姚琛;磁州窑婴戏纹装饰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立平;唐宋时期城市税收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盛;规划为先 房地合一——试论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概念[J];城市开发;2001年Z1期
2 胡细银;对深圳城市土地利用与扩张控制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2年06期
3 陈志辉,祝甲山;浅议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J];城市问题;2002年06期
4 高进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调控[J];中国发展;2003年02期
5 张丽琴;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05期
6 刘宏杰,李维哲;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1期
7 李强,杨开忠;西方城市土地利用规制方法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4期
8 张忠国,高军;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9 赵涛,郑新奇,邓祥征;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析应用——以济南市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10 李天宏,张洋,倪晋仁,薛安,欧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朗;;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的进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刘福恕;;试论新形势下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及规划原则[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文枫;杨庆媛;鲁春阳;;重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用地效益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卫东;;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宁敢;郑新奇;辛颖;吕利娜;邓婧;;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动力模型研究进展[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郭景;;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八个全国“土地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论文集[C];2008年
7 潘润秋;朱小青;;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和对策[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8 敬东;;论非市场失灵对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影响[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王利敏;李淑杰;;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10 高迎春;佟连军;;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太原农业学校 王秋林;浅析城市土地利用[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李用锁;城市土地利用如何挖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3 侯永志 刘云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全面认识和综合防治“空城”现象[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胡小武;粗放型扩张加重城市病[N];中国环境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管治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吴英杰;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大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发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渠爱雪;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赵贺;转轨时期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彭文甫;基于RS&GIS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徐昔保;基于GIS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与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艳;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马一娇;小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安晓黎;临港产业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李成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峥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祝明霞;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凌怡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演变的非线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9 徐琳;遂宁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庹世权;基于城市规划实施的土地效能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8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251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