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转移支付路径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6 20:20
基于2006—201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别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隐性债务与转移支付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作用依然存在,其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在东部二者不存在明显的互动效应;在中部短期内转移支付能缓解由于收支缺口而引发的负债,但长期则会产生"公共池"效应。因此,中央政府可根据不同区域下的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间的关系,运用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进行调控,通过建立分区域的转移支付路径,有效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文献评述
二、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debt)
2.转移支付(transfer)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检验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PVAR模型的滞后期选择
(三)PVAR模型参数的GMM估计
(四)面板Granger因果分析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六)方差分解
(七)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转移支付的Granger原因
2.东部地区转移支付与隐性债务互不为Granger原因
3.中部地区转移支付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Granger原因
4.西部地区两者Granger因果关系与全国一致
(二)政策建议
1.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调控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行为
2.建立区域差异性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本文编号:3784352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文献评述
二、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debt)
2.转移支付(transfer)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检验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PVAR模型的滞后期选择
(三)PVAR模型参数的GMM估计
(四)面板Granger因果分析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六)方差分解
(七)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转移支付的Granger原因
2.东部地区转移支付与隐性债务互不为Granger原因
3.中部地区转移支付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Granger原因
4.西部地区两者Granger因果关系与全国一致
(二)政策建议
1.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调控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行为
2.建立区域差异性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本文编号:3784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378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