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下的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研究
本文关键词:博弈视角下的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呈现井喷式爆发,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基于前人量化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分别对排污实体愿意支付的最高污染补偿标准,对受害实体愿意接受的最低污染补偿标准进行评估,作为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的上下限。从讨价还价博弈视角出发,构建不完全信息非合作的环境污染补偿博弈模型,并对我国工业行业环境污染补偿博弈形成的标准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确定出2004年至2013年间重污染工业行业需要补偿给非重污染工业行业的损失金额。研究表明,排污实体和受害实体实质上在分补偿上限与补偿下限之差的大蛋糕,而各自分得蛋糕的多少取决于双方的贴现因子及排污实体对补偿下限的合理估计。重污染行业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排序依次为石化塑胶行业、采矿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轻工行业、纺织制革行业、医药制造行业、电力行业。通过博弈,七大重污染行业支付给六大非重污染行业的补偿总额由51210.76亿元提高到61043.22亿元,补偿额增加9832.46亿元,增长19.20%。博弈基础上达成的最终补偿标准能提升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兼顾排污与受害双方利益,实现双赢。同时,适时引入注册环境会计师的审计鉴证和政府部门监督等博弈协助机制,能避免补偿标准失真,完善环境补偿博弈规则,使环境污染补偿运作机制制度化、市场化。
【关键词】:环境污染补偿标准 讨价还价博弈 环境成本 补偿市场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96;F812.45;F224.3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总论9-1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目的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思想及研究方法11-12
- 1.2.1 研究思想11-12
- 1.2.2 研究方法12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12-15
- 1.3.1 研究内容12-14
- 1.3.2 创新之处14-15
- 1.4 技术路线15-16
- 第二章 环境污染补偿理论综述16-27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16-21
- 2.1.1 环境污染补偿中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16-19
- 2.1.2 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研究19-21
- 2.2 环境污染补偿理论基础21-27
- 2.2.1 公共物品理论21-22
- 2.2.2 外部性理论22-23
- 2.2.3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23-24
- 2.2.4 生产要素理论24-25
- 2.2.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论25-27
- 第三章 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确定的相关概念27-33
- 3.1 环境污染补偿内涵27-28
- 3.2 环境污染补偿主客体界定28-29
- 3.3 环境污染补偿上下限29-33
- 3.3.1 补偿上限30-31
- 3.3.2 补偿下限31-33
- 第四章 环境污染补偿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设计33-43
- 4.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介绍33-35
- 4.1.1 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33-34
- 4.1.2 鲁宾斯坦讨价还价博弈模型34-35
- 4.2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选择35-36
- 4.3 环境污染补偿博弈模型的构建36-41
- 4.3.1 模型符号设定36
- 4.3.2 模型构建的基本前提36-37
- 4.3.3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37-41
- 4.4 环境污染补偿博弈模型实用性验证41
- 4.5 本章小结41-43
- 第五章 工业重污染与非重污染行业补偿博弈实证分析43-58
- 5.1 工业行业的划分43
- 5.2 工业行业环境污染指标设计43-46
- 5.2.1 大气污染指标44
- 5.2.2 水污染指标44-46
- 5.2.3 固体废弃物污染指标46
- 5.3 重污染工业行业环境污染等级确定46-49
- 5.3.1 环境污染指标权重确定46-47
- 5.3.2 环境污染等级确定47-49
- 5.4 工业行业污染补偿博弈49-56
- 5.4.1 补偿上限量化49-51
- 5.4.2 补偿下限量化51-55
- 5.4.3 博弈形成的环境污染补偿标准55-56
- 5.5 环境污染补偿标准资源配置效率分析56-57
- 5.6 本章研究结论57-58
- 第六章 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的博弈协助机制与建立58-68
- 6.1 协助机制的功能58-60
- 6.2 执业环境审计师查验系统60-62
- 6.3 政府对环境补偿资金监管系统62-64
- 6.4 司法部门的调解和判定64-66
- 6.5 社会公众评估参与66-68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及研究展望68-71
- 7.1 主要研究结论68-69
- 7.2 政策意见与建议69-70
- 7.3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7
- 作者简介77-78
- 附录78-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琴;浅谈环境经济[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2年03期
2 马文学,刘莉;建立环境经济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J];中国林业企业;2002年01期
3 ;厉以宁提出环境经济十大紧迫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4 ;2008年环境经济理事会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J];环境经济;2008年10期
5 ;《环境经济》论文集征稿及优秀论文评选启事[J];环境经济;2010年04期
6 ;《环境经济》论文集征稿及优秀论文评选启事[J];环境经济;2010年05期
7 ;订《环境经济》杂志 赠《环保工作资料选》[J];环境经济;2011年09期
8 ;订《环境经济》杂志 赠《环保工作资料选》[J];环境经济;2011年10期
9 ;订《环境经济》杂志 赠《环保工作资料选》[J];环境经济;2012年10期
10 ;订《环境经济》杂志 赠《环保工作资料选》[J];环境经济;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龙;兰晔峰;;环境经济的兴起与发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2 徐强;;环境经济预警系统几个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陈桂华;;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陈国生;;环境与生产力[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张远东;蔡瑜萱;曾建伟;田倩瑶;;区域性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与建议[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6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陆炜;;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8 柯\~;;应尽快启动国家层面的环境健康调查工作[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生坤;;浅谈我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10 王瑞;;浅谈基层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白;重视“环境经济”[N];人民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张佩颖;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嬗变[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环境经济怎么搞,大连经验可参考[N];经济日报;2000年
4 CUBN实习记者 梁瑞丽;环境经济新政 四年内的转向[N];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
5 白阳;开发北极须算环境经济账[N];人民日报;2013年
6 朱裴;环保总局甘当环境经济制度配角[N];北京商报;2007年
7 李有安;安宁大力发展环境经济[N];兰州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何蓓琦;多方有效合作 推动环境经济共同发展[N];中国环境报;2013年
9 记者 彭丽;环保总局诚邀工业协会全面合作[N];中国化工报;2007年
10 省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冯杰;以环境保护为手段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步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环境保护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文同爱;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黄细兵;环境相对友好指数的测度及综合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彭高旺;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刘颖宇;我国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应用绩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张建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秦丽云;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9 李新杰;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及预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雪;广州市环境污染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金凤;农村生猪业污染的环境成本分析[D];河南大学;2015年
3 李帆;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于智超;云南省西电东送中的环境价值转移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吴杰;博弈视角下的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关锐;新时期对我国环境与贸易发展问题的思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侯小凤;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张红;山东省环境经济承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狄可;莱芜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玉含;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博弈视角下的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46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