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8 09:4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的内在要求。21世纪伊始,提升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内容,而智慧专业化成为了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发展目标。智慧专业化旨在构建具有互补性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在实现结构化、机构化、社会化和绿色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灵活机动的特点,即区域在智慧技术、智慧设施、智慧民生、智慧制度、智慧经济、智慧环境中的创新引领作用。简言之,就是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实现智慧化的全方位平衡,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武侯区作为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建设“智慧城市”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精准治理、精明增长的必由之路,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数据时代抢占先机、新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但就目前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三者间差异明显。在智慧城市建设迅速普及并向2.0快速发展的时候,武侯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协调发展困境并不是个例,而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共性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解决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实践评述
1.2.1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主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智慧城市及区域协调的涵义
2.1.1 智慧城市的涵义
2.1.2 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
2.2 理论渊源
2.2.1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
2.2.2 智慧城市理论
2.2.3 政府协调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调发展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3.1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3.1.1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技术现状
3.1.2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设施现状
3.1.3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民生现状
3.1.4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经济现状
3.1.5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环境现状
3.2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对比
3.2.1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经济发展现状比对分析
3.2.2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设施建设现状比对分析
3.2.3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民生现状比对分析
3.2.4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环境现状比对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发展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
4.1.1 核心产业竞争力不足,智慧技术转化率低
4.1.2 城市配套不平衡,智慧设施差距大
4.1.3 社会服务不平衡,智慧民生保障弱
4.1.4 聚集效应不突出,智慧经济差异大
4.1.5 要素配置不平衡,智慧环保难度大
4.2 影响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
4.2.1 政绩考核激励导致各自为政
4.2.2 智慧化发展方向引导性不足
4.2.3 要素的跨区域智慧化配置不均衡
4.2.4 智慧化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对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5.1 我国的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5.1.1 我国的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5.1.2 我国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
5.2 国外的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5.2.1 国外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
5.2.2 国外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
5.3 对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协调发展的启示
5.3.1 理性认识区域差异,发挥中心优势引领作用
5.3.2 在自愿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合力
5.3.3 建立信息共享和授权制度,注重智慧化调控引导
5.3.4 完善智慧化区域协调制度的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实现协调发展的对策
6.1 确立协调理念,以多极点带动整体智慧化发展
6.2 构建区域治理体系,推动政务管理智慧化
6.3 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功能区优势互补
6.4 推进智慧民生,构筑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6.5 智慧生态保护,共同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区域——新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模式[J]. 沈丽珍,陈池. 科技导报. 2018(18)
[2]智慧专业化:区域创新战略的理性选择[J]. 沈婕,钟书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17(23)
[3]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特点[J]. 朱思灿.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06)
[4]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综述[J]. 肖晓玲. 江苏科技信息. 2015(19)
[5]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鄢小兵,徐艳兰. 科技创业月刊. 2015(06)
[6]区域合作、利益共享: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J]. 田艳平,冯垒垒. 学习与实践. 2015(01)
[7]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及实践综述[J]. 陈伟清,覃云,孙栾. 广西社会科学. 2014(11)
[8]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J]. 吴志强,柏旸.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5)
[9]论城市转型的三大主题:科学、文明与生态[J]. 沈清基.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1)
[10]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J]. 罗若愚,赵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05)
博士论文
[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 赵大鹏.吉林大学 2013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 彭荣胜.河南大学 2007
[3]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D]. 蒋悟真.湖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分析[D]. 陈友福.华中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56799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实践评述
1.2.1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主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智慧城市及区域协调的涵义
2.1.1 智慧城市的涵义
2.1.2 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
2.2 理论渊源
2.2.1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
2.2.2 智慧城市理论
2.2.3 政府协调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调发展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3.1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3.1.1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技术现状
3.1.2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设施现状
3.1.3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民生现状
3.1.4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经济现状
3.1.5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环境现状
3.2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对比
3.2.1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经济发展现状比对分析
3.2.2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设施建设现状比对分析
3.2.3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民生现状比对分析
3.2.4 武侯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旧城改造区、涉农区域智慧环境现状比对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发展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协调视角下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
4.1.1 核心产业竞争力不足,智慧技术转化率低
4.1.2 城市配套不平衡,智慧设施差距大
4.1.3 社会服务不平衡,智慧民生保障弱
4.1.4 聚集效应不突出,智慧经济差异大
4.1.5 要素配置不平衡,智慧环保难度大
4.2 影响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
4.2.1 政绩考核激励导致各自为政
4.2.2 智慧化发展方向引导性不足
4.2.3 要素的跨区域智慧化配置不均衡
4.2.4 智慧化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对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5.1 我国的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5.1.1 我国的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5.1.2 我国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
5.2 国外的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5.2.1 国外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
5.2.2 国外智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
5.3 对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协调发展的启示
5.3.1 理性认识区域差异,发挥中心优势引领作用
5.3.2 在自愿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合力
5.3.3 建立信息共享和授权制度,注重智慧化调控引导
5.3.4 完善智慧化区域协调制度的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侯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实现协调发展的对策
6.1 确立协调理念,以多极点带动整体智慧化发展
6.2 构建区域治理体系,推动政务管理智慧化
6.3 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功能区优势互补
6.4 推进智慧民生,构筑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6.5 智慧生态保护,共同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区域——新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模式[J]. 沈丽珍,陈池. 科技导报. 2018(18)
[2]智慧专业化:区域创新战略的理性选择[J]. 沈婕,钟书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17(23)
[3]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特点[J]. 朱思灿.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06)
[4]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综述[J]. 肖晓玲. 江苏科技信息. 2015(19)
[5]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鄢小兵,徐艳兰. 科技创业月刊. 2015(06)
[6]区域合作、利益共享: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J]. 田艳平,冯垒垒. 学习与实践. 2015(01)
[7]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及实践综述[J]. 陈伟清,覃云,孙栾. 广西社会科学. 2014(11)
[8]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J]. 吴志强,柏旸.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5)
[9]论城市转型的三大主题:科学、文明与生态[J]. 沈清基.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1)
[10]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J]. 罗若愚,赵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05)
博士论文
[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 赵大鹏.吉林大学 2013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 彭荣胜.河南大学 2007
[3]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D]. 蒋悟真.湖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分析[D]. 陈友福.华中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56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65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