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9 16:01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兴起对人类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科技时代的一种核心生产力,互联网技术可以促成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和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伴随世界人口剧增、工业高速发展,全球各地出现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当今,“互联网+”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力图通过“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跨界融合,初步阐释在“互联网+”理论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实现途径、价值追求,以此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相互关系,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供更为明晰的理论支撑。具体内容如下:“互联网+”是一种新式业态,当传统行业遇上“互联网+”,就形成了“互联网+”发展新模式。“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群的渐进性演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把握“互联网+”的优势性,可以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不断升级,走出一条高效率、高产能、低消耗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互联网+生态文明”其核心价值观具有三大特征:整体与和谐、公正与平等、自由与创新,其整体与和...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1.4 选题的思路和方法
1.2 选题的分析与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评析
1.3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1.3.1 主要观点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理论视阈
2.1 “互联网+”的内涵、发展与影响
2.1.1 “互联网+”的内涵
2.1.2 “互联网+”的理论发展
2.1.3 “互联网+”的影响
2.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及其实践
2.2.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2.2 “生态文明”的发展
2.2.3 “生态文明”的实践
2.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
2.3.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3.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2.3.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第三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为加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生态内涵
3.1.1 互联网平台加速生态产业转型与升级
3.1.2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生态智力支持
3.1.3 为生态文明建设设定技术智能化方向
3.2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工具作用
3.2.1 “互联网+”平台自身的优势
3.2.2 生态文明建设方式的多元化
3.2.3 “互联网+生态文明”的全面融合
3.3 “互联网+”各类体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高效运行
3.3.1 “互联网+”监控体系:使中国生态建设更为高效
3.3.2 “互联网+”数据支撑:使中国生态建设机制更为完善
3.3.3 “互联网+”重塑体系: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更为合理
第四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寻
4.1 整体与和谐
4.1.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融合业态
4.1.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叠加拓展效应
4.1.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联互通影响
4.2 公正与平等
4.2.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人分享并受益的生态科技革命..
4.2.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生态公正平等的社会变革
4.2.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
4.3 自由与创新
4.3.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信息时代的生态人..
4.3.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科技创新:引航生态文明建设..
4.3.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制变革:指引时代发展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5.1 互联网+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5.1.1 互联网+现代工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5.1.2 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展智能化生态农业生产
5.1.3 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实现更高效率与人性化
5.2 互联网生态数据储备和大数据分析
5.2.1 储备生态数据,提升核心战略能力
5.2.2 分析污染数据,提出解决危机方案
5.2.3 应用既有数据,提高污染防控意识
5.3 互联网+知识管理、观念传播、舆论引导
5.3.1 互联网+知识管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智力聚合
5.3.2 互联网+观念传播:加速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宣传
5.3.3 互联网+舆论引导:引领生态文明思想的群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背景下蚂蚁森林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J]. 陈小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1)
[2]大数据:生态文明建设信息资源的“去孤岛化”[J]. 唐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嬗变与融合:“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 李潇翔.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5)
[4]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教育的思考[J]. 张元金. 江西通信科技. 2016(03)
[5]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J]. 黄娟,石秀秀.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6]大联盟、分众化、“互联网+”:补齐生态文明意识短板[J]. 聂廷勇. 环境保护. 2016(14)
[7]大电商:“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新思维[J]. 吴清烈.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 探索电子商务统计新思路[J]. 曾轶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01)
[9]先秦儒家动物伦理思想刍议[J]. 邓永芳,郭萌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让绿色发展迈上“互联网+”快车道[J]. 周宏春. 中国发展观察. 2016(01)
硕士论文
[1]“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D]. 谢东升.贵州大学 2016
[2]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D]. 胡文娟.江西理工大学 2014
[3]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研究[D]. 于妍.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4]理性与生态和谐[D]. 黄婷.南京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57403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1.4 选题的思路和方法
1.2 选题的分析与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评析
1.3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1.3.1 主要观点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理论视阈
2.1 “互联网+”的内涵、发展与影响
2.1.1 “互联网+”的内涵
2.1.2 “互联网+”的理论发展
2.1.3 “互联网+”的影响
2.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及其实践
2.2.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2.2 “生态文明”的发展
2.2.3 “生态文明”的实践
2.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
2.3.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3.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2.3.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第三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为加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生态内涵
3.1.1 互联网平台加速生态产业转型与升级
3.1.2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生态智力支持
3.1.3 为生态文明建设设定技术智能化方向
3.2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工具作用
3.2.1 “互联网+”平台自身的优势
3.2.2 生态文明建设方式的多元化
3.2.3 “互联网+生态文明”的全面融合
3.3 “互联网+”各类体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高效运行
3.3.1 “互联网+”监控体系:使中国生态建设更为高效
3.3.2 “互联网+”数据支撑:使中国生态建设机制更为完善
3.3.3 “互联网+”重塑体系: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更为合理
第四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寻
4.1 整体与和谐
4.1.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融合业态
4.1.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叠加拓展效应
4.1.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联互通影响
4.2 公正与平等
4.2.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人分享并受益的生态科技革命..
4.2.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生态公正平等的社会变革
4.2.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
4.3 自由与创新
4.3.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信息时代的生态人..
4.3.2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科技创新:引航生态文明建设..
4.3.3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制变革:指引时代发展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5.1 互联网+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5.1.1 互联网+现代工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5.1.2 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展智能化生态农业生产
5.1.3 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实现更高效率与人性化
5.2 互联网生态数据储备和大数据分析
5.2.1 储备生态数据,提升核心战略能力
5.2.2 分析污染数据,提出解决危机方案
5.2.3 应用既有数据,提高污染防控意识
5.3 互联网+知识管理、观念传播、舆论引导
5.3.1 互联网+知识管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智力聚合
5.3.2 互联网+观念传播:加速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宣传
5.3.3 互联网+舆论引导:引领生态文明思想的群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背景下蚂蚁森林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J]. 陈小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1)
[2]大数据:生态文明建设信息资源的“去孤岛化”[J]. 唐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嬗变与融合:“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 李潇翔.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5)
[4]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教育的思考[J]. 张元金. 江西通信科技. 2016(03)
[5]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J]. 黄娟,石秀秀.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6]大联盟、分众化、“互联网+”:补齐生态文明意识短板[J]. 聂廷勇. 环境保护. 2016(14)
[7]大电商:“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新思维[J]. 吴清烈.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 探索电子商务统计新思路[J]. 曾轶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01)
[9]先秦儒家动物伦理思想刍议[J]. 邓永芳,郭萌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让绿色发展迈上“互联网+”快车道[J]. 周宏春. 中国发展观察. 2016(01)
硕士论文
[1]“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D]. 谢东升.贵州大学 2016
[2]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D]. 胡文娟.江西理工大学 2014
[3]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研究[D]. 于妍.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4]理性与生态和谐[D]. 黄婷.南京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57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65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