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博客对我国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6-24 05:03
本文关键词:政治博客对我国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诞生于赛博空间中的时代新宠,博客被喻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和“新闻媒体3.0版”,当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1100万创建博客,5000万人访问博客,约占美国互联网人口的百分之三十;法国227万人创建博客,占法国互联网用户的百分之九点三;德国4.8万人创建博客,714万人访问了博客;在国内,政治博客近年逐渐兴起。依据清华大学,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年《传媒蓝皮书》乐观预测:“随着中国网民的进一步增长及产业发展力的推动,今年的博客规模超过6000万,明年将有可能接近1亿”,而“博客达到千万量级规模则意味着其将在中国发生进喷,亦标志这博客由此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度。”由于博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交流性等特点,博客从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交流与传播媒介。而且在众多的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当中,博客是最贴近大众的一种媒介。民主参与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由参与,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的社会群体都有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和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该理论还认为,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传统媒体规模大却主要是单向的。以电视报纸为例,公民可以使用这些产品,即看电视或是读报纸,但却不能参与到节目的制作或报纸的编排过程当中。观众离电视的距离只有三米但是与电视台的距离却是三千米。博客则完全不同,博客与博客读者与博客空间的距离均为零。所以本质上博客是一种草根媒介。 正是由于博客具有上述的开放性,自由性等先天优势,在加上民众对政治的天生渴望,中国博客中的政治博客日益增加。2006年,,“两会”博客出露头角并获得成功,诸如“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和“马斌读两会”等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由于政治参与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随着“两会”博客的逐步发展,政治博客必将成为中国博客的主流之一。
【关键词】:政治博客 开放性 自由性 交流 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21.5;F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一、选题的意义7
- 二、研究现状7-9
- 三、研究方法9
- 一、政治博客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9-16
- 1.政治参与的含义9-10
- 2.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10-11
- 3.政治博客的基本概述11-16
- (1)政治博客的内涵11-12
- (2)政治博客的特点12-13
- (3)政治博客的类型13-14
- (4)政治博客的功能14-16
- 二、我国政治博客的兴起和发展16-19
- 1.中国政治博客的兴起16-17
- (1)西方政治博客发展的概述16-17
- (2)中国政治博客的兴起17
- 2.中国政治博客的发展及未来趋势17-19
- (1)中国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17-18
- (2)中国政治博客的未来发展趋势18-19
- 三、政治博客对政治参与的影响19-27
- 1.政治博客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19-24
- (1)政治博客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19-21
- (2)政治博客实现了政府官员与公民的交流沟通21-23
- (3)政治博客客观上扩大了公民对政府及社会事务的监督23-24
- (4)政治博客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4
- 2.政治博客对我国大众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24-27
- (1)政治博客有可能被真伪难辨的信息垃圾所充斥24-25
- (2)敌对分子利用政治博客进行非法政治参与25
- (3)政治博客中网民易产生非理性的政治行为25-26
- (4)在使用政治博客的过程中,公民易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26
- (5)政治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分割并冲击了民主政治参与26-27
- 四、规范引导政治博客促进我国大众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27-32
- 1.宣扬政治博客,鼓励公民同过政治博客进行政治参与27
- 2.加大对政治博客的监管27-28
- (1)加快博客技术研究,净化博客信息空间27-28
- (2)建立政治博客的安全监督机制28
- 3.完善网络立法28-30
- (1)尽快完善民间政治博客参与的法律法规,为政治博客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28-29
- (2)追究政治博客参与中违法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29-30
- 4.对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抑制政治博客中的非理性言行30
- 5.网民自身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0-32
- (1)自觉遵守网络公德,尊重他人隐私30-31
- (2)提高自身认识,正确区分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31-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6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6-37
- 致谢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小庆;透视网络民主的有限性[J];长白学刊;2002年02期
2 刘津;;美国博客的发展历程[J];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10期
3 吴艳;;当代青年“博客文化”的影响及重塑[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4 吴英R
本文编号:477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47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