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关系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21:18

  本文关键词: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关系测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产业 工业 融合 渗透度 软化度


【摘要】:目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为各国持续提升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过程,它的实现需要以信息产业和工业的发展成果为基础,在各自的发展中逐步的融合,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渐向前发展,以递进式的形式演进,使得工业产业得到改造和提高,实现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带动整个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价值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 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能够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竞争力,通过信息产业技术对工业各个行业的全面渗透和软化作用,极大的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产业融合的范畴,提出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关系研究的理论依据,深层次揭示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的原因、内容和融合互动关系,从信息产业具有的渗透属性和软化属性建立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融合阶段划分标准。 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机理是通过信息产业很强的渗透和软化属性发挥作用,进而促进整个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研究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应该从信息产业的渗透和软化属性视角入手,本文在融合度的基础上构建了渗透度和软化度的具体指标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山东省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情况,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 工业 融合 渗透度 软化度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9;F424;F224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2-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2-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15-17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18
  • 1.3.1 研究思路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18-19
  • 1.5 研究的创新点19-21
  • 第2章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21-26
  • 2.1 产业融合的定义21-22
  • 2.2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关系研究的理论依据22-26
  • 2.2.1 比较优势理论22-23
  • 2.2.2 后发优势理论23
  • 2.2.3 贸易条件恶化理论23-24
  • 2.2.4 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24-26
  • 第3章 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关系分析26-32
  • 3.1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动因26-27
  • 3.2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内容27-28
  • 3.3 信息产业与工业的互动关系分析28-29
  • 3.4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机理29-32
  • 第4章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关系的定量测度32-43
  • 4.1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32-35
  • 4.1.1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32-33
  • 4.1.2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的设定33-35
  • 4.2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模型35-41
  • 4.2.1 指标权重设定35-36
  • 4.2.2 指标合成计算方法36-38
  • 4.2.3 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度测算38-39
  • 4.2.4 关联度分析39-41
  • 4.3 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阶段划分41-43
  • 第5章 山东省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43-55
  • 5.1 山东省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发展概况43-44
  • 5.2 山东省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关系分析44-51
  • 5.2.1 融合度、渗透度和软化度的测算44-49
  • 5.2.2 融合度、渗透度、软化度关联度分析49
  • 5.2.3 信息产业与工业行业融合发展阶段划分49-51
  • 5.3 山东省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51-55
  • 5.3.1 政府视角下推进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的对策建议51-53
  • 5.3.2 企业视角下推进信息产业与工业融合的对策分析53-5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5-57
  • 6.1 主要研究结论55-56
  • 6.2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60-61
  • 致谢61-62
  • 附录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史世伟;;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J];德国研究;2009年01期

3 肖旭;王梦薇;;基于熵值法的辽宁省“两化”融合评价[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刘茂松;跨越式发展的实质是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论产业倾斜战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6 徐盈之;孙剑;;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基于绩效分析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7期

7 程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微观基础理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05期

8 张小凤;程灏;;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03期

9 林玲,刘恒;“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思路[J];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10 支燕;白雪洁;王蕾蕾;;我国“两化融合”的产业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基于2000-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陶旺生;贸易条件变化的技术进步视角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91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591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5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