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意义建构
本文关键词:微电影的意义建构 出处:《青年记者》2015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设备生产商 创作欲望 行为修正 贾樟柯 影评人 造型手段 王佳 艺术标准 作者论 认知行为
【摘要】:正微电影概念的提出者陆克一认为,微电影是"创意营销",导演贾樟柯认为"与短片的实际差别不大",影评人王佳认为是"加长广告"。微电影是设备生产商、广告商、导演、观众等众多主体在技术、资本、创作欲望、文本体验等迥异语境之下的认知行为。因而,微电影意义的建构应该是多角度观照下行为修正的结果。微电影是工具:技术与身份在胶片造型电影长期的规训之下,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即只有综合使用传统电影固有的造型手段才能获得艺术标准的观影感受。因此,当视
[Abstract]:Kevin Rudd, the proponent of the concept, believes that micro-film is "creative marketing," and director Jia Zhangke believes that "the actu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lm and the short film is not big." Film critic Wang Jia thinks it's "lengthening advertising." Micro films are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advertisers, directors, viewers,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in technology, capital, and creative desire. The cognitive behavior in different contexts, such as text experi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microfilm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under multi-angle view. Microfilm is a tool: technology and identity under the long-term training of film modeling film, people have formed this kind of cognition. That is, only by synthesizing the inherent modeling means of the traditional film can we get the artistic standard of viewing the film.
【作者单位】: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基金】: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项目(编号:hzxytd201305)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微电影概念的提出者陆克一认为,微电影是“创意营销”,导演贾樟柯认为“与短片的实际差别不大”,影评人王佳认为是“加长广告”。微电影是设备生产商、广告商、导演、观众等众多主体在技术、资本、创作欲望、文本体验等迥异语境之下的认知行为。因而,微电影意义的建构应该是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力,刘辉;当“作者论”遭遇“结构主义”——论传统“作者”电影理论[J];当代电影;2005年03期
2 郑伟;记录与表述:中国大陆一九九○年代以来的独立纪录片[J];读书;2003年10期
3 陶俊伟;;试论微电影技术沿革的进程[J];东南传播;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昊;;再探电视真人秀的混杂叙事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朱琳;;论网民力捧电视剧的开放性叙事策略——以美剧《越狱》和中国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曾文莉;;从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浅析《阿凡达》中国粉丝的文本生产类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汪丽;;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之关系初探——从“赵小李”现象谈起[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刘辰;;简析四大类型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以德国媒体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7 朱晓军;;电视是“文本”吗?——对一种主流电视文化研究方法的质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田静;;想象的共同体:电视、体育与民族身份认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9 向华江;张蜜;;费斯克的文化符号空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吕鹏;;父亲、丈夫、儿子与情人: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雷蔚真;邵立;;跨国传播中的国内因素分析——以中国网络字幕组翻译作品为例[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蓓蓓;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陈炜;俗世之镜—台湾综艺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邢虹文;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的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5 孟君;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大群;女性电视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周亭;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陈立旭;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D];复旦大学;2007年
9 谢梅;新闻与消费[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易小邑;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吴畏;受众视阈中的电视栏目品牌构建[D];南昌大学;2010年
6 吕蕾;电视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侯彦婷;美剧在中国的网络受众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房宁;历史的复现,文明的延续[D];西北大学;2011年
9 冯夏;中美电视谈话节目形态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徐思;《新闻联播》“神话”的建构与解构[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俊伟;;微电影独立制片模式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4年05期
2 邓肯.皮特里;梁国伟;鲍玉珩;;电影技术美学的历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郭铁成;;静态视频照相机[J];照相机;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商报记者 郑洁 李雪;3D电视离产业化还有多远?[N];北京商报;2010年
,本文编号:1363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36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