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延伸视阈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建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产业链延伸视阈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建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 农业资源 乡村旅游 营销发展模式
【摘要】:[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不匹配问题。[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乡村旅游景区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以农林自然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为主。[结论]四川省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营销模式重点应从产业角度,构建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Abstract]:[Objective] to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marketing mode of rural tourism is a new exploration and trial, it will provide a new method and ide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in Sichuan area of attraction of travel motivation, travel time. Customer groups, traffic conditions, th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services, external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local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comprehensive cos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whether the marketing mode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o consider th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thus, to solve the business model and the local actual marketing practice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in the market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etc.) does not match the results through real problem.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mainly agricultural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service ability, traffic conditions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lusion] marketing model should focus on the angle of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to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to build industry ecosystem thre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四川旅游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16SA0104) 四川省农业厅横向项目“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18-6372)
【分类号】:F327;F592.7
【正文快照】: 0引言我国乡村旅游营销通过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脱贫,并整合了多个产业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产业链。乡村旅游的营销模式构建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长期关注的旅游核心问题之一。在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省份乡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官秀玲;;“森林在乡村发展和环境可持续中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京举行[J];林业经济;2006年02期
2 许颜杰;马维鸽;;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3 王云才;21世纪我国乡村发展的八大趋势[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王渊,宋圭武;公社制度与中国乡村的未来[J];管理现代化;2005年03期
5 王文长;;西藏乡村的出路:经营乡村[J];中国藏学;2006年02期
6 张旭初;聂扬飞;;恩龙模式:皖东南的“乡村试验”[J];决策;2006年08期
7 甄峰;郑俊;魏宗财;刘慧;;非洲乡村发展研究新进展[J];西亚非洲;2006年07期
8 姜文;;“海峡两岸乡村发展论坛”在江西农业大学召开[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杨邦杰;;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7年02期
10 李岳云;杨宁;;农民创业与乡村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章浩;;世界级城市都市圈内乡村的演变及作用——以东京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赵德余;方志权;;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3 黄尧;;巴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4 邹健;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初探[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胡德山;周树林;;林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红增;文化农民: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邱游惠;立足优势 加快乡村发展步伐[N];闽北日报;2012年
3 记者 黄元章;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帮扶力度加快乡村发展[N];闽东日报;2012年
4 记者 闫冲冲;我市与省属企业结对共建美好乡村座谈会举行[N];黄山日报;2013年
5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姚晓科;系列工程为乡村发展“补钙”[N];石家庄日报;2013年
6 范亚旭 记者 张培奇;河南力争2020年建成100个以上水美乡村[N];农民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张颖;乡村发展需要引领与陪伴[N];福建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罗石香;照亮乡村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14年
9 龙新;韩长赋会见罗马尼亚副总理兼农业和乡村发展部部长[N];农民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刘银昌;方春明来淮调研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工作[N];淮南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六盘水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叶洪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包容性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罗雪娇;贵州山地乡村风景“如画美”认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敏;乡村旅游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祝春艳;浙江丽水莲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孙静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绵竹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胡晓玲;美好乡村背景下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8 姚丽;河南省乡村发展区域差异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红涛;中国与巴西乡村发展历程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婕;长江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导向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6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37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