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背景下食品可追溯体系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以可追溯猪肉为例
[Abstract]: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 in China are mostly based on bar code to identify traceability units, and the cost of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is low. However, after many years of popularization, the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still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opularization rate, little information and small application scope.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traceability breadth, depth and precision of the cost and income, taking traceable po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ing the domestic representative slaughtering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bove the scale as the case,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the enterprises, Middle managers and key position employees of sales and quality control conduc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data obtained to analyze the traceabl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laughtering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Comparing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between slaughter processing and terminal sale, the paper reveals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poor promotion of traceability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cea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er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re is internal demand and power to implement traceability. However, due to the low probability of adverse events, many traceable benefits are due to their intangible characteristics. The external demonstration effect is small,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enterprise to implement traceability decision is weak. Traceable pork is endowed with the image of high-end product at the end of sale, the price jump and the marketing method of using organic food as analogous reference form the terminal market characteristic of high quantity and low price, which affects the decision of enterprise investment trace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ceability in slaughtering enterprises has integrity and identity, and the identity of products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production enterprises to achieve differential pricing in market competition. There ar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rofits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According to the cos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traceability syst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unified traceability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to reduce the software cost of traceability in production and sale.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江南大学商学院;江南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编号:14ZDA069)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基于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风险市场治理体系研究”(编号:1402074C)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研究”(编号:2013-011) 江南大学2015年度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影响”(编号:JUSRP1502XNC)
【分类号】:F3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林海;王淑娴;徐玲玲;;可追溯食品市场消费需求研究——以可追溯猪肉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03期
2 吴林海;秦沙沙;朱淀;;政府补贴与可追溯猪肉市场份额研究[J];财贸研究;2014年05期
3 杨秋红;吴秀敏;;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的调查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4 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吉增涛;;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11期
5 费威;;垄断型企业实施质量追溯体系的决策研究——基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风险认知的不确定性[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年10期
6 周应恒;王晓晴;耿献辉;;消费者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牛肉的购买行为分析——基于上海市家乐福超市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05期
7 王锋;张小栓;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和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03期
8 文晓巍;李慧良;;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购买与监督意愿分析——以肉鸡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05期
9 刘增金;乔娟;李秉龙;;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购买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的分析[J];消费经济;2013年01期
10 吴林海;王红纱;刘晓琳;;可追溯猪肉:信息组合与消费者支付意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胜媚;杜垒;蒋乃华;林岩;;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认知和购买行为分析——以扬州市消费者调查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宁艳丽;周源;康晓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3 房建恩;赵秀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中的问题及立法完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4 陈松;王gU;钱永忠;;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8期
5 张婷;吴秀敏;;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6 窦竹君;;打造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应注重几个“结合”[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7期
7 吕志轩;;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张婷;吴秀敏;;我国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9 房建恩;赵秀丽;;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10 任燕;安玉发;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转变与策略选择——基于北京市场的案例调研[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赖泽栋;;食品风险认知中的乐观偏差及乐观偏差下的风险信息传播行为与风险规避行为研究[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王华;;食品安全中的科技治理与社会信任[A];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C];2013年
3 蔡卓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玲玲;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成荣敏;区域形象对其特色产品购买行为作用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修文彦;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刘军弟;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猪肉质量安全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叶俊焘;猪肉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及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张会;产业链组织模式对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费亚利;政府强制性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8 刘兵;基于农户与消费者利益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9 王二朋;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高健;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企业价值实现[D];江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细芬;绿色食品管理与消费者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华友;安全农产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刘清宇;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自愿性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丛建辉;品牌、价格与绿色认证:食用油消费影响因素的联合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倩;可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农户与企业的信任合作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税雪;成都市冷鲜猪肉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陈洪跃;食用农产品企业进行ISO9000系列认证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宋田;湖北省城市居民橙汁购买行为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丽珍;消费者蔬菜安全关注程度与购买行为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孔伟炎;上海市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与购买意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信廷;孙传恒;钱建平;陈立平;刘学馨;;基于UCC/EAN-128条码的农产品质量追溯标签的设计与实现[J];包装工程;2006年03期
2 丁永军;张景春;杨信廷;孙传恒;;一种新的二维码识读工具的构建及应用方案[J];包装工程;2008年12期
3 彭建仿;;供应链环境下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协同机理研究——基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的理论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3期
4 李长吉;金丹萍;;个案研究法研究述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6期
5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与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6 林朝朋;谢如鹤;许晓春;张祥华;;消费者对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关注程度和信息获取渠道分析——基于韶关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7 刘圣中;;可追溯机制的逻辑与运用——公共治理中的信息、风险与信任要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2期
8 乔坤;马晓蕾;;论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的结合[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年01期
9 陈春花;刘祯;;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经典文献的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年02期
10 黄丹琳;廖小平;李俚;;EAN·UCC标准条码设计的实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亦鹦;基于联合分析法的消费者偏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春晓;王凯;邹松岐;;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研究评述[J];世界农业;2013年05期
2 梁黎东;林洪;;企业内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年12期
3 夏生福;;敦煌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畜牧;2009年11期
4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J];中国猪业;2010年01期
5 陈丽琳;喻法金;;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年04期
6 侯熙格;姜启军;;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周海霞;韩立民;;我国海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年01期
8 ;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面临六大障碍[J];中国家禽;2007年09期
9 ;全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框架基本建成[J];中国家禽;2008年04期
10 姜启军;余从田;熊振海;;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决策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决策咨询与调研课题组;叶恩发;梁全顺;;福建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调研报告[A];福建省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畜牧兽医分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磊;宋怿;孟娣;;关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探讨[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陆昌华;胡肄农;白云峰;白红武;;生猪及其产品可追溯体系与公共卫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朱世洋;倪卓;;努力实践安全可追溯体系 打造环境友好型生猪产业链[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5 杨子江;赵蕾;宋怿;;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及政府的职能定位[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陆昌华;胡肄农;白云峰;白红武;;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的探讨——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模式研究》和《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思考与建议》两篇文章作者的商榷[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孙涛;;浅析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海涛;我国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N];人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高传立 通讯员 魏飞 李晋泉;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N];徐州日报;2006年
3 保旭;加快建立可追溯体系[N];经理日报;2009年
4 记者 赖文忠;试点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N];福建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朱建军;福建着力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试点[N];中国食品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文章;打造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7 次旦卓嘎;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是虫草行业发展必由之路[N];西藏日报(汉);2013年
8 记者 王瑜 王腾飞;浙江探索建立农药可追溯体系[N];农民日报;2013年
9 王晓然;食品流通可追溯体系“初步建立”[N];北京商报;2007年
10 农文;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五年建成[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玲玲;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吴天真;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食品可追溯体系信息共享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秋菊;四川省生猪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倩;可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农户与企业的信任合作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谢英滨;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刑法保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朱静远;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5 陈芳;食品可追溯体系与食品企业战略选择[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6 童兰;可追溯体系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及贸易效应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刘中华;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袁红霞;北京市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体行为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5年
9 周真;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张仕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6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233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