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信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8:11

  本文关键词: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信信息传播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即时化通讯的发展,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即时通讯的技术基础,它搭建人与人之间信息共享、网络沟通的桥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非接触式的社交需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这些改变人们难以想象,如生活方式的改变,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价值观念的改变。即时通讯阶段作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热潮,随着这一热潮的到来,各种各样的即时通讯软件纷纷出现,其中最为显著地是腾讯推出的即时聊天软件微信,它具有的“即时化、社交化”特征,恰好符合互联网信息发展的势头,微信独有的个人发布信息,传播信息以及好友之间的信息分享,不仅改变了人们信息传播的方式,而且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微信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势头强劲,在短短的几年里,由于它独有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微信用户数量已达六亿,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其它的即时通讯软件所达不到的。在即时通讯网络时代,人们可以没有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微信中传播的信息,并且大量商家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商品营销,自有媒体和政务机构也开始申请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加强与自己粉丝用户的沟通交流。各类用户纷纷使用微信,使得各种社交媒体信息在微信中迅速的传播和分享,这些信息的传播对微信个人用户以及商家用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理解微信上信息的传播机理和过程,掌握信息在微信上的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微信信息传播是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信息传播被大众接受并对微信信息做出反应的过程。这种信息传播可以理解为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特殊产品的传播,它具有普通产品的创新扩散的特征,也有其特殊的创新扩散特征。由于微信信息传播具有不同于普通产品传播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本文集合创新扩散的特点,从社交网络视角出发,以SIR信息传播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创新扩散的微信信息传播模型。模型中将参与信息传播的用户分为五类,分别是未知者、观望者、传播者、免疫者(转发过信息)、退出者(未转发信息)。通过仿真模拟对信息传播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模型中参数的调整来研究各个因素对微信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得出了信息对用户的吸引力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效果有最大的影响,用户容易受他人影响的程度对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影响稍小,但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依然很大;网络平均度即信息的群体影响微信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最后针对微信信息传播面临的问题,提出提高微信信息传播效果的策略,从而为政府监督和企业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创新扩散 社交网络 微信 信息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3
  • 1.1 研究背景14-18
  • 1.1.1 即时通讯工具迅速发展14
  • 1.1.2 微信用户规模迅猛增长14-17
  • 1.1.3 政府和企业纷纷开通公众账号17-18
  • 1.2 研究意义18-20
  • 1.2.1 理论意义19
  • 1.2.2 实践意义19-20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20-22
  • 1.3.1 研究内容20-21
  • 1.3.2 研究思路21-22
  • 1.4 研究方法22-23
  • 1.4.1 文献研究法22
  • 1.4.2 网络分析法22
  • 1.4.3 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法22
  • 1.4.4 建模和MATLAB仿真分析方法22-23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3-36
  • 2.1 创新扩散理论概述23-24
  • 2.1.1 创新扩散理论的定义23
  • 2.1.2 创新扩散的过程23-24
  • 2.2 复杂网络理论24-26
  • 2.2.1 复杂网络特点24
  • 2.2.2 复杂网络的统计指标24-25
  • 2.2.3 复杂网络的分类25-26
  • 2.3 经典的信息传播模型26-29
  • 2.3.1 SI模型26-27
  • 2.3.2 SIS模型27-28
  • 2.3.3 SIR模型28-29
  • 2.4 文献综述29-36
  • 2.4.1 在线社交网络研究29-31
  • 2.4.2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研究31-32
  • 2.4.3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研究32-34
  • 2.4.4 微信相关研究34
  • 2.4.5 研究述评34-36
  • 第三章 微信及信息传播现状分析36-49
  • 3.1 微信的兴起与发展36-37
  • 3.1.1 微信的兴起36
  • 3.1.2 微信的发展36-37
  • 3.2 微信主要功能分析37-41
  • 3.2.1 聊天功能37-38
  • 3.2.2 朋友圈信息共享38-40
  • 3.2.3 公众平台消息推送40
  • 3.2.4 服务功能及娱乐功能40-41
  • 3.3 微信用户分析41-43
  • 3.3.1 微信个人用户41-42
  • 3.3.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42-43
  • 3.4 微信用户特点分析43-46
  • 3.4.1 用户性别及其年龄分布43-44
  • 3.4.2 微信用户职业分布44
  • 3.4.3 微信用户关注公众号用途分布44-45
  • 3.4.4 微信用户使用频率分布45-46
  • 3.4.5 微信用户添加好友方式分布46
  • 3.5 微信信息传播现状分析46-49
  • 3.5.1 微信自身的安全性46-47
  • 3.5.2 微信推送信息的真实性不可测47
  • 3.5.3 微信平台推送信息打开率低47
  • 3.5.4 微信平台信息推送目标群体不明确47-49
  • 第四章 微信信息传播机制分析49-62
  • 4.1 微信信息传播要素49-51
  • 4.1.1 微信传播主体49
  • 4.1.2 微信传播内容49-50
  • 4.1.3 微信传播渠道50-51
  • 4.2 微信信息传播特点51-53
  • 4.2.1 微信信息传播的即时性51
  • 4.2.2 微信信息的个人私密性51-52
  • 4.2.3 微信信息的传播发散性52
  • 4.2.4 信息接受者主动性强52
  • 4.2.5 信息传播者与受传者界限模糊52-53
  • 4.3 微信信息传播过程53-56
  • 4.3.1 点对点的人际传播53-54
  • 4.3.2 微信公众平台的大众传播54-55
  • 4.3.3 朋友圈的大众传播55-56
  • 4.3.4 群体传播56
  • 4.4 微信信息传播模式分析56-62
  • 4.4.1 经典的传播模式56-58
  • 4.4.2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微信信息传播模式58-59
  • 4.4.3 微信朋友圈信息的传播模式59-62
  • 第五章 基于创新扩散的微信信息传播模型构建62-72
  • 5.1 基于创新扩散的微信信息传播分析62-64
  • 5.1.1 创新扩散理论与微信信息传播特点62
  • 5.1.2 基于创新扩散的微信信息波浪式空间传播分析62-64
  • 5.2 基于社交网络的微信网络模型构建64-68
  • 5.2.1 小世界网络模型64-65
  • 5.2.2 无标度网络模型65-66
  • 5.2.3 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微信社交网络模型66-68
  • 5.3 基于创新扩散的微信信息传播传播模型构建68-72
  • 5.3.1 微信信息传播模型的创新点68-69
  • 5.3.2 微信信息传播模型的构建69-72
  • 第六章 模型的仿真与结果分析72-95
  • 6.1 模型仿真数据的设定72-73
  • 6.1.1 仿真的初始设定72
  • 6.1.2 仿真的初始数据72-73
  • 6.2 数据的仿真与分析73-89
  • 6.2.1 五类节点随时间的变化73-74
  • 6.2.2 未知者的传播率λ1 的仿真与分析74-78
  • 6.2.3 观望者的传播率μ1 和μ2 的仿真与分析78-82
  • 6.2.4 观望者的退出率β的仿真与分析82-86
  • 6.2.5 网络平均度K的仿真与分析86-89
  • 6.3 模型实际验证89-94
  • 6.4 本章小结94-95
  • 第七章 提高微信信息传播效果的策略95-101
  • 7.1 营造良好的微信网络环境95-96
  • 7.1.1 营造良好微信社交环境95
  • 7.1.2 加大微信信息的监管力度95
  • 7.1.3 积极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95-96
  • 7.2 提高微信发布者的可信性96-97
  • 7.2.1 加强信息发布者的可靠性96
  • 7.2.2 提升微信公众号品牌的形象和声誉96
  • 7.2.3 加强微信平台与用户的互动96-97
  • 7.3 提高微信信息对用户的吸引力97-98
  • 7.3.1 提高微信信息本身的质量97
  • 7.3.2 提高微信信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97-98
  • 7.3.3 改进微信信息的发布形式98
  • 7.4 充分利用微信用户的从众心理98-101
  • 7.4.1 利用微信用户中的“领袖”传播信息98-99
  • 7.4.2 利用微信用户的社交分享99
  • 7.4.3 微信信息的全方位宣传与推广99-101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101-103
  • 8.1 研究发现与结论101-102
  • 8.1.1 研究发现101
  • 8.1.2 研究结论101-102
  • 8.2 研究不足与建议102-103
  • 8.2.1 研究不足102
  • 8.2.2 研究建议102-103
  • 参考文献103-10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08-109
  • 致谢109-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天骄;陆颖隽;邓仲华;;从创新扩散理论看图书馆的云计算应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06期

2 辛文娟;;以微信的应用解析创新扩散理论——微信在重庆大学生中使用及推广的调查分析[J];青年记者;2013年17期

3 段鹏;;创新扩散理论的实证研究——关于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推广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实地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耿庆鹏;;创新扩散理论在3G新业务预测中的应用[J];邮电设计技术;2007年01期

5 沈惠云;邵菊芳;;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科技期刊传播信息实践[J];中国出版;2010年21期

6 焦硕,徐飞,周鸿松;中国新技术普及过程的特异性分析——关于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的一个补充[J];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2期

7 刘小燕;宋轶文;姚远;;从创新扩散理论看《农学报》中农学知识及农业科技的推广[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年04期

8 刘涛;司继钦;赵静;;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网络渠道发展研究[J];科技风;2013年21期

9 黄琼;李正良;;从创新扩散理论看“星座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年20期

10 李建礼;王文韬;谢阳群;;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智能手机扩散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冬咏;;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动因研究[A];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CI&G)2013年度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军;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移动医疗支付影响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冰荔;创新扩散理论下的移动菜谱类应用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毛艳;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信信息传播机制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4 田甜;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微信扩散和使用影响因子分析[D];安徽大学;2014年

5 张玲;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金;创新扩散理论视野下的“微童星”微博营销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袁媛;从创新扩散理论看网上购物的扩散和采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姚静;创新扩散理论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获取科技信息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9 孙扬;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意向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董方;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大学生3G手机上网采纳和使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信信息传播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264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f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