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浦发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6:21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金融业也不断兴起,因此推动依靠互联网的电子银行快速发展,由于电子银行的安全便捷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需求团体越来越多,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加快传统银行的转变,在电子银行这片“红海”激烈竞争中夺取先机。比如我国的股份制银行,没有大型商业银行那么高的知名度,营业网点也比大型商业银行少很多,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有很多问题。因此,在这种内外部问题夹击下,我国银行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以浦发银行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提出浦发银行的发展方向,浦发银行是否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电子银行化发展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浦发银行竞争力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浦发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着内外部问题,外部问题是电子银行业务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也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且不仅有各大商业银行竞争还有外资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内部更有营销方式的无差异化,电子银行专业优秀人才的缺乏,银行自身的安全机制不完善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前进呢?我们应该利用中国人已具备的爱学习的优点,对比我们做的好的银行和企业经验进行借鉴与改善,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不断发展技术并利用先进技术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能够更加灵活的应对市场,以较快的速度抢占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而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雄厚的资金实力,遍布世界的营业网点,其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一直先于我们,优与我们。因此我国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面临了危机。本文认为浦发银行甚至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为了应对电子银行业务这种内外部问题,应该建立以客户为主的营销理念,与客户深入交流,了解每个客户最需要的最喜欢的金融服务,从而提供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把其放在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在保持本行业优势的条件下,持续快速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其实,浦发银行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自然会积少成多,最后也能达到惊人的效果。浦发银行有着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可以顺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方向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打造出属于浦发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特色,努力创新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做到无替代性。并且浦发银行应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第三方支付面对市场的灵活变化,再结合自身的环境特点,加强技术人才方面的发展,最终通过市场的不断检验,然后不断完善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浦发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在股份制银行中算靠前,其应该更加优化电子银行业务,适度学习目前股份制银行中电子银行业务做的最好的招商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这片“红海”中,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以科学的态度先分析了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和浦发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现状,并对浦发银行目前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问题做出了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浦发银行甚至全国的电子银行业务有一点点现实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32.2
【图文】:

网民,互联网,情况,电子银行


图2-2近年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情况逡逑

电子银行,替代率,电子银行业务,快捷性


年的963.39亿笔上升到了邋2017年的2600.44亿笔,涨幅达3倍多,由于我国信逡逑息技术仍然在不断创新,电子化应用也在逐渐深入人们生活,所以交易笔数预计逡逑还会大幅增长。电子银行业由于其方便快捷性,将会越来越深得人们喜爱,并依逡逑赖于电子银行,这将对我国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创新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逡逑图邋2-3。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瀚元;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年

2 宗国华;PF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韩少宇;ZZ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4 牛宇;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

5 杜仁宁;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年

6 罗成;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7 杨静文;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8 乔赛;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9 刘帅妹;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9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2739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