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昭苏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12:49
   互联网平台与金融业的完美结合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加速冲击着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在强烈的冲击下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民生的农村基础金融,只有号准互联网金融变革的脉搏,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祛除传统金融低效发展的病根,才能够在优胜劣汰的竞技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作为昭苏县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应如何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摆脱被新型模式的金融行业淘汰的命运,迎接互联网金融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其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和战略分析工具,从宏观战略层面对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进行探讨。首先,昭苏县农信社内外部环境分析。运用PEST理论对其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选取波特五力模型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探讨,从而得出昭苏县农信社整体的外部经营环境;同时通过分析资源价值状况和业务能力状况研究其内部经营环境,进而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其次,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选择。主要从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愿景和使命、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思路,最终进行重点战略的定位和选择。再次,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实施措施。分别从产品、客户、营销以及管理四个方面对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战略实施展开探讨。最后,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保障。主要从昭苏县联社金融业务战略实施所需的保障措施进行全面分析,以促进农信社针对性的实现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选用PEST理论与波特五力模型介绍了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以及行业外部环境情况。发现宏观环境下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迎来了诸多发展优势,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市场潮流,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昭苏县农信社所处的市场环境来看。商业银行整个行业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阻力及挑战。(2)分别从资源价值和业务能力两方面探讨昭苏县农信社内部经营环境,发现其作为县域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源价值状况处于地域性良好,但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能力上还存在诸如:较同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产品使用率低、客户定位范围窄等诸多问题。(3)通过分析宏观战略中SWOT矩阵,得出昭苏县农信社应选用SO战略(增长型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机遇,实现产品差异化创新,以低成本低风险为依托开发出适用范围更广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维护现有客户的基础之上拓展新客户群体。(4)通过结合对前文的分析,对互联网具体金融发展重点战略进行定位,即应重点定位于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服务战略、合作战略、营销战略四方面,完善农信社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改善发展缺陷,促进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832.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访谈调查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发展战略理论
    2.3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2.4 互联网金融理论
    2.5 简要评述
第3章 昭苏县农信社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昭苏县农信社概况
        3.2.2 资源价值分析
        3.2.3 业务能力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机会
        3.3.2 威胁
        3.3.3 优势
        3.3.4 劣势
        3.3.5 SWOT分析矩阵
第4章 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选择
    4.1 发展愿景与使命
        4.1.1 发展愿景
        4.1.2 发展使命
    4.2 发展战略目标
        4.2.1 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4.2.2 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目标
    4.3 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思路
        4.3.1 坚持转型发展战略
        4.3.2 坚持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战略
        4.3.3 坚持合作发展战略
    4.4 互联网金融战略定位与战略重点
        4.4.1 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坚守服务三农初心
        4.4.2 综合服务战略--搭建大数据平台
        4.4.3 合作战略--加强本土银行间合作
        4.4.4 营销战略--发展主动式营销
第5章 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5.1 产品方面
        5.1.1 依据产品价值提升服务
        5.1.2 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
        5.1.3 施行产品差异化价格
    5.2 客户方面
        5.2.1 提供互联网化的客户服务体验
        5.2.2 精简客户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流程
    5.3 营销方面
        5.3.1 实施精准化细分营销
        5.3.2 创新营销渠道
    5.4 管理方面
        5.4.1 布局专业化的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
        5.4.2 持续关注互联网金融变革
        5.4.3 提升员工工作体验与满意度
        5.4.4 为员工晋升提供可能的通道
第6章 昭苏县农信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的整体部署
        6.1.1 增强全社员工对互联网金融建设的紧迫感
        6.1.2 加强全社员工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
    6.2 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水平
        6.2.1 构建科学的互联网金融决策体系
        6.2.2 专业化内部组织管理体系
        6.2.3 简约化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流程
    6.3 增强互联网金融创新能力
        6.3.1 重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引进
        6.3.2 增加互联网金融研发投资
        6.3.3 完善互联网金融研发机制
    6.4 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力度
        6.4.1 增加特色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6.4.2 优化互联网金融产品价格
        6.4.3 加强对客户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导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耀山;;互联网环境下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实践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年03期

2 连燕玲;贺小刚;高皓;;业绩期望差距与企业战略调整——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4年11期

3 罗仲伟;任国良;焦豪;蔡宏波;许扬帆;;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年08期

4 陈敬民;;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2013年09期

5 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08期

6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年04期

7 马时雍;;互联网金融 银行业新业态[J];银行家;2012年11期

8 林新华;;中小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差异化战略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王洪涛;李峰;彭斐;;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中小银行信息化建设分析[J];现代商业;2011年21期

10 王雅龄;郭宏宇;;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奕;中小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发展战略选择[D];浙江大学;2017年

2 张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潍坊银行的转型战略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3 于亚杰;F信用社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4 秦宏;桂林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5 曾明翔;江西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6 侯王斌;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陕西省加快科技服务机构联盟建设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7 戴晨;内蒙古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6年

8 戴隆邦;吉林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武颖;中国建设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10 李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46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2846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