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碳产品营销推广策略分析——以蚂蚁森林为例
发布时间:2020-11-09 23:47
20世纪末碳金融成为环境金融的一部分,从而衍生排放权交易并依托互联网开展活动,"互联网碳市场"营销兴起。文章以蚂蚁森林作为案例,总结其营销推广所采取的策略,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SO、WO、ST、WT选择策略分析,提出进一步强化蚂蚁森林互联网碳产品善因营销的策略。
【部分图文】:
在用户类中,笔者同时使用“蚂蚁森林意见”和“蚂蚁森林建议”主题词进行搜索,发现用户使用意见集中在能量和树上(图1)。具体表现为:一是用户对能量算法的合理性质疑——不透明。即用户认为能量产生存在地域差异,而引发社会热议,导致口碑推广力度受阻,企业形象下降。二是能量获取循环周期有矛盾。能量循环产生时间为24小时,初次产生时间为早晨7点后分批产生,因能量收取时间的分散性和提醒功能需要自助性设置,造成用户忘记能量收取,甚至导致对工作、休息的影响,这将导致用户认为推广策略中并未精准于能量产生时间,而与自身心理认为想法落差感加剧,最终使用者对蚂蚁森林感到失望而选择关闭。三是推广真实性受质疑。即蚂蚁森林的证书仅能够具体到树木号数以及追踪到地块信息,无法具体到其种植树木的情况,这使用户认为通过几个月所养成的成果仅仅是一个范围而感到失望。四是交换链接的安全性保障力度低。即使用第三方平台网络中插播关于蚂蚁森林的超链接易被注入病毒,而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最终导致对蚂蚁森林的形象下降,使用积极性降低。(三)机会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77131
【部分图文】:
在用户类中,笔者同时使用“蚂蚁森林意见”和“蚂蚁森林建议”主题词进行搜索,发现用户使用意见集中在能量和树上(图1)。具体表现为:一是用户对能量算法的合理性质疑——不透明。即用户认为能量产生存在地域差异,而引发社会热议,导致口碑推广力度受阻,企业形象下降。二是能量获取循环周期有矛盾。能量循环产生时间为24小时,初次产生时间为早晨7点后分批产生,因能量收取时间的分散性和提醒功能需要自助性设置,造成用户忘记能量收取,甚至导致对工作、休息的影响,这将导致用户认为推广策略中并未精准于能量产生时间,而与自身心理认为想法落差感加剧,最终使用者对蚂蚁森林感到失望而选择关闭。三是推广真实性受质疑。即蚂蚁森林的证书仅能够具体到树木号数以及追踪到地块信息,无法具体到其种植树木的情况,这使用户认为通过几个月所养成的成果仅仅是一个范围而感到失望。四是交换链接的安全性保障力度低。即使用第三方平台网络中插播关于蚂蚁森林的超链接易被注入病毒,而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最终导致对蚂蚁森林的形象下降,使用积极性降低。(三)机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泽斌;;“互联网+环保”可以这样做[J];环境;2016年06期
2 王小青;;互联网+模式下青岛外卖垃圾调查与建议[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年44期
3 姜瑞芬;;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7年03期
4 高晶霞;;“互联网+”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应用与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6年04期
5 杨万红;;“互联网+”助力雾霾天气防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6 李潇翔;;嬗变与融合:“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7 黄政;;互联网与环境法制建设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6年10期
8 程春明;;互联网思维,可以解决新问题吗?[J];环境经济;2015年Z3期
9 张艺铭;;互联网+环境监测的设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5期
10 孙玉龙;;借互联网之风,能迎头赶上吗?[J];环境经济;2015年Z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元清;互联网时代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潘旺洋;基于互联网的环卫车系统调度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孙爽;能源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路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7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287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