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企业的解释策略对消费者的文化混合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04:48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混合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文化混合即指不同文化的象征或符号同时在相同空间并存,而当不同文化的象征或符号同时在产品中呈现时即为文化混合产品。现有研究指出,涉及到内群体文化的文化混合产品有可能引发人们的文化威胁忧虑进而导致他们对文化混合产品的排斥性反应。对于如何削弱人们对文化混合产品的排斥性反应,又或者说如何提高人们对文化混合产品的接受程度,学者们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讨。纵观现有的文化混合研究,学者们基本都是从产品和消费者这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却较少研究从企业营销传播的视角去探讨如何削弱甚至是消除消费者对文化混合产品的排斥性反应。因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不仅会受到产品自身因素和消费者个体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企业营销传播因素的显著影响。而在产品或品牌的营销传播过程中,框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产品信息表述方式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者的差异化产品评价。综上,本研究拟从企业营销传播的视角出发,基于框架理论,并根据混合产品的相关研究,提出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解释策略来表述文化混合产品当中涉及到的外国文化元素与母国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属性解释策略和关系解释策略,然后通过实验...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企业的解释策略对消费者的文化混合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


不同文化混合解释策略情况下的产品评价

解释策略,产品评价,中介效应,中介


感知文化入侵的中介效应为了验证感知文化入侵中介了企业的文化混合解??释策略对消费者的文化混合产品评价的影响,我们根据先前的学者所提出的中介??分析程序(Zhao?等,2010)与模型(Preacher?等,2007;?Hayes,?2013),采用?Process??213工具进行了一个Bootstrap中介效应的检验。最后的分析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中介检验的结果的确不包括0(LLCI=0.54,ULCI=1.59),表明感??知文化入侵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大小为1.02?(具体如下图5所示)。其??,-1.11,

产品评价,消费者,焦点,中介效应


感知文化入侵的中介效应为了验证消费者的感知文化入侵中介了企业的不??同文化混合解释策略对消费者的文化混合产品评价的影响,我们根据先前的学者??所提出的中介分析程序(Zhao等,2010)与模型(Preacher等,2007;?Hayes,?2013),??采用Process?213工具进行了一个Bootstrap中介效应的检验。最后的分析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中介检验的结果的确不包括0,区间为(LLCI=-1.06,??ULCI=-0.47),这表明感知文化入侵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大小为-0.75(具??体如下图7所示)。其中,不同文化混合解释策略对感知文化入侵的影响效应大??小为0.96,区间不包含0?(LLCI=0.60,ULCI=1.31?),而感知文化入侵对文化混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混搭: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 彭璐珞,郑晓莹,彭泗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7)
[2]文化混搭的动理——混搭的反应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后果及动态过程[J]. 彭璐珞,赵娜.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5(01)
[3]文化会聚主义:一种关系型的文化心理定势[J]. 邹智敏,江叶诗.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5(01)
[4]文化会聚主义与多元文化认同[J]. 吴莹.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5(01)
[5]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应[J]. 吴莹,杨宜音,赵志裕.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4)
[6]混合产品的概念内涵、认知机制与研究框架[J]. 汪涛,牟宇鹏,谢志鹏.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3(03)
[7]文化“动态建构”的理论和证据[J]. 侯玉波,张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8]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J]. 杨晓莉,刘力,张笑笑.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5)
[9]服务定制情境下选项的战略呈现:呈现框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J]. 金立印,邹德强,裘理瑾.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6)
[10]降价表述方式与消费者感知的降价幅度和购买意愿[J]. 张黎,范亭亭,王文博.  南开管理评论. 2007(03)



本文编号:3294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3294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