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逐渐成长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同时,基于4G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持续不段地创新并对传统行业产生冲击,为服务业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各种新型的生活服务渠道和体系大量涌现,在精准服务、平衡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用户从传统的线下行为转移到移动生活服务平台的线上行为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和习惯的转变过程,更是一个新偏好的学习、形成和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对移动生活服务的接受行为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路径是本论文力图揭示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前人文献的分析与总结,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并结合移动互联网和生活服务业的特性,增加了消费者创新性、网络外部性和感知风险三个影响因素,构建了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预测模型。在实证研究部分,利用SPSS19.0和AMOS 21.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本文模型中提出的假设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消费者创新性对于用户接受并使用移动生活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网络外部性能够通过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对于用户的接受意愿产生正向影响;(3)以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绩效风险为主体的感知风险会显著降低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生活服务的行为。根据以上验证结果最终提出了本文的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模型。在模型研究基础上,本文还利用联合性T检验分别研究了性别与年龄对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差异并尝试阐述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男性和女性用户行为都符合模型路径,但由于二者思维方式、消费习惯不同等原因导致了不同因素之间路径影响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龄段用户行为也同时符合模型路径,但由于不同群体受物质基础、消费经验、时间精力所限,除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向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以及消费者创新性对于使用意向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其它路径影响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最后提出了探索移动生活服务新应用,激发用户的创新性;优化移动生活服务平台设计,提高用户感知易用性;扩大生活服务商家和合作机构范围,提升用户感知有用性;借助社交网络提升生活服务品牌形象,强化用户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严厉打击恶意欺诈行为,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加强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提高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准确度等深化发展移动生活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移动生活服务 技术接受模型 用户接受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626;F27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26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3-16
- 1.1.1 问题的提出13-14
- 1.1.2 研究的背景14-15
- 1.1.3 研究的意义15-16
- 1.2 文献综述16-22
- 1.2.1 关于用户接受行为内涵方面的研究综述16-17
- 1.2.2 个人层面的用户接受行为研究理论综述17-19
- 1.2.3 组织层面的用户接受行为研究理论综述19-22
- 1.3 研究的的目的和方法22-23
- 1.3.1 研究的目的22-23
- 1.3.2 研究的方法23
- 1.4 研究的创新点23-24
-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24-26
- 1.5.1 研究架构24
- 1.5.2 研究过程24-26
- 第二章 移动生活服务的现状分析26-35
- 2.1 移动生活服务的内涵及发展现状26-31
- 2.1.1 移动生活服务的概念26-27
- 2.1.2 移动生活服务的分类27
- 2.1.3 移动生活服务的特征27-29
- 2.1.4 移动生活服务的发展现状29-31
- 2.2 移动生活服务的创新31-32
- 2.2.1 移动生活服务的技术创新31-32
- 2.2.2 移动生活服务的业务创新32
- 2.3 移动生活服务的相关研究32-35
- 第三章 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模型构建及假设35-47
- 3.1 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5-36
- 3.2 基于TAM理论的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模型的构建36-43
- 3.2.1 技术接受模型在用户接受行为中的应用36-39
- 3.2.2 模型的建立和变量设计39-43
- 3.3 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模型的研究假设43-47
- 第四章 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47-57
- 4.1 问卷调查步骤及结构设计47-48
- 4.1.1 初稿设计47
- 4.1.2 测试及修改47-48
- 4.2 数据收集48-49
- 4.3 数据分析49-57
- 4.3.1 样本的统计特征49-51
- 4.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51-53
- 4.3.3 样本信度与效度检验53-57
- 第五章 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实证研究57-74
- 5.1 结构方程的应用57-60
-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60-62
- 5.3 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模型结构关系检验和假设验证62-65
- 5.4 调节变量分析65-74
- 5.4.1 性别对于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65-68
- 5.4.2 年龄对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68-74
- 第六章 移动生活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74-78
- 6.1 探索移动生活服务新应用,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创新性75
- 6.2 优化移动生活服务平台设计,提高用户感知易用性75
- 6.3 扩大生活服务商家和机构合作范围,提升用户感知有用性75-76
- 6.4 借助社交网络提升生活服务品牌形象,强化用户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76
- 6.5 严厉打击恶意欺诈行为,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76-77
- 6.6 加强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提高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准确度77-78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78-81
- 7.1 研究结论78-79
- 7.2 研究不足79
- 7.3 研究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5
- 附录85-91
- 1. 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研究预调查问卷85-88
- 2. 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研究正式调查问卷88-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91-92
- 致谢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翠苹;;移动生活 追忆及畅想[J];通讯世界;2009年04期
2 ;北京移动:为奥运提供精彩移动生活[J];通信企业管理;2008年07期
3 ;诺基亚 畅想3G移动生活[J];当代经理人;2009年06期
4 ;移动者 移动生活 不只在路上[J];成功营销;2011年07期
5 晏娟;;完全移动生活2007 完全诺基亚[J];移动信息;2007年01期
6 ;诺基亚 畅想3G移动生活[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1期
7 ;访网秦天下科技首席执行官林宇博士为用户提供安全快捷的移动生活[J];通信世界;2008年10期
8 李志宇;;“手机大头”:提供移动生活新体验[J];通信世界;2008年26期
9 ;诺基亚畅想3G移动生活[J];IT时代周刊;2009年12期
10 文清;;努力为用户移动生活提供安全[J];中国防伪报道;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 刘思敏;移动生活:旅游创造人类新文明[N];中国旅游报;2012年
2 上海大学 陈建勤;旅游之移动生活[N];中国旅游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王政;“移动生活”激发消费新需求[N];人民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杜峰;首份移动生活报告出炉 多样化消费诉求挑战终端应用[N];通信信息报;2012年
5 记者 赵成新 实习生 宋智慧;“移动生活节”城乡一起闹[N];湖南日报;2006年
6 一泓;手机新媒体:“移动生活”新体验[N];金融时报;2007年
7 陈杰;中搜介入移动生活服务竞争[N];科技日报;2014年
8 ;国产手机大“扫盲”[N];中国电子报;2000年
9 彭芳;中国移动 描绘2008奥运移动生活[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10 ;国民技术保障移动生活安全[N];计算机世界;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楠;移动生活服务用户接受行为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2 王小康;“济南移动生活圈”业务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曾烨;基于移动生活方式下的家具形态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游怀杰;基于LBS的移动生活服务个性化推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24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72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