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体系中双罚制引入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体系中双罚制引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体系中双罚制引入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2-12-27浏览次数:字号:[ ]
内容提要:
组织监管异质性是将双罚制引入组织型行政许可监管责任体系之基本客观前提。组织违法结构双层特性决定了单罚制所具有的“敲山震虎”式监管缺憾;组织规模特性加剧了行政许可持有人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降低了其违法成本与难度,而“熟人”监管背景特性则放大了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管制俘虏能力。双罚制具有两个层面的制度价值,一是作为监管惩戒机制,其增强了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阻却力量,加大了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成本;二是作为守法责任传递机制,双罚制在驱动行为个体自律的同时,也在倒逼组织自律,激发组织守法内生动力的生成。双罚制的科学合理建构需以解决适用范围、责任分配、行为责任个体确定三个方面的标准问题为支撑。
关键词:双罚制;行政许可;后续监管
双罚制作为一项法律责任制度,在我国,它较早产生于我国刑事法律责任体系中。刑事法律责任体系中双罚制的引入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效预防、遏制组织型犯罪的功效。在优化行政监管的背景下,行政许可监管法律责任体系中能否借鉴刑事双罚制,针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的行政许可违法行为设置双罚制,以进一步增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效果呢?目前,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责任制度中针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行为的惩戒,主要是以单罚制为主体法律责任模式,即对组织的同一违法行为,通常以组织为法律责任承担者,违法行为个体并不承担法律责任。
一、组织监管异质性:双罚制引入之基本客观前提
之所以要在组织型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责任体系中引入双罚责任机制,这是由于监管对象的特性所决定的,监管对象的异质性决定了需设置专门针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的不同于个体行政许可持有人的法律责任机制。
(一)“敲山震虎”监管效应:违法结构双层性决定下的单罚制缺憾
从组织行为学层面来说,组织相对于自然人来说是一种法律关系主体,但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脱离自然人的财物或抽象的存在。无论是法人还是一般组织,它们作为一个组织体形态,他们意志的产生、表达和付诸实施都离不开自然人。正是基于自然人在作为组织内部成员执行职务时所具有的代表人与代理人与公民的双重身份使得其意志与行为都具有双重性。“作为单位组成人员的自然人,在履行职务时的行为有两种属性:一方面是单位意志下的单位行为,具有单位的属性;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意志支配下的单位行为,具有自然人的属性。”因此,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履行组织任务的行为就具有意志与身份双重性。从违法结构机理层面来分析,作为具体实施主体的个体意志与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组织违法机制必然不同于个体违法机制,而具有双重性。组织违法机制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层是表层违法机制,从对外关系角度来说,由于个体是以组织的名义从事违法行为且受益主体也是组织,因此,组织违法首先从表象上体现为是以组织为违法责任者的表层违法机制;一层是深层违法机制,从对内关系角度来说,个体接受组织的委派,以组织的名义从事违法行为,其是违法行为的具体实施主体,其与组织之间也基于违法行为产生了法律关系,产生了违法责任如何在组织内部公平合理分担的问题。因此,组织违法机制也同时体现为以违法行为实施主体为
实践证明,不同的法律责任制模式对于组织违法行为的惩戒效果是不同的。就组织型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而言,由于相对于双罚制而言,单罚制只是对表层违法结构中的作为外在违法主体的组织实施惩戒,而并不对具体实施行政许可违法行为的行为个体实施惩戒,因此,这在无形之中就产生了违法责任主体与违法行为主体的分离状态,产生了“敲山震虎”监管效应,由于对于违法行为个体而言,“敲山震虎”监管效应具有惩戒间接性,而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种“敲山震虎”间接监管效应的形成直接削弱了违法行为个体对于法律责任的感知,而伴随着违法行为个体法律责任感知的削弱,法律责任制度所具有的教育、引导以及惩戒功能也必然随之弱化,显然,这不利于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惩戒与预防。单罚制责任模式所具有的“敲山震虎”监管效应弊端提示立法者应当对单罚制能否适用于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全部违法行为的惩戒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相反,基于组织违法结构机制中的深层违法结构机制所体现出的行为个体违法行为的可责性,笔者认为,在特定情形下通过引入双罚制,则可以将实施违法行为的行为个体一并吸纳为违法责任承担主体,通过直接的惩戒来进一步强化行为个体对于法律责任的感知,进一步优化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法律责任机制,以此来有效提升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质态。
(二)组织规模特性:加剧了行政许可持有人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
1、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行政许可持有人信息地位一般状态
基于监管信息地位视角的考察,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中,行政许可持有人拥有实施行政许可的一系列动态监管事实信息,处于监管事实信息的优势地位,这些动态事实信息既是行政许可持有人决策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其与行政许可监管机关、社会公众进行博弈的关键要素。尽管行政许可监管机关、社会公众基于各种机制能够获知相关监管事实信息,得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的监管事实信息不对称状态,但行政许可持有人作为监管事实信息生产者这样一个事实根本上决定了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始终是动态维系。事实证明,信息不对称状态的形成对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信息不对称状态为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实施行政许可提供了屏障,违法屏障的形成在无形之中降低了行政许可持有人实施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所形成的屏障也给社会公众参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设置了障碍,加大了社会公众对行政许可持有人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监督难度与监督成本。因此,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更好地进行监管决策成为了监管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2、违法成本降低:信息优势地位状态加剧下的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条件特征
行政许可持有人具有监管事实信息的优势地位,这是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所具有的一般共性信息状态。尽管如此,但行政许可持有人类别的不同也决定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也有所差别。就组织型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而言,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作为监管事实信息的生产者,其组织规模性特点决定了其监管事实信息生产量与拥有量通常要远大于个体行政许可持有人监管事实信息的生产量与拥有量,因此,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与行政许可监管机关、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自然要强于以个体行政许可持有人为监管对象的监管法律关系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状态。
由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监督主体对被监督主体的信息掌握程度,”因此,
(三)“熟人”监管背景特性:放大了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管制俘虏能力
1、“熟人”背景特性: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一般背景
在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环节中,由于在行政许可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之前,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申请人之间并不存在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因此,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通常是一种“陌生人”监管背景。而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由于行政许可申请人一旦获得行政许可,在行政许可的有效期限内,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就必然建立了一种持续性的长期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因此,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运行的外在客观背景更多地是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行政许可准入监管的“熟人”监管背景。
国内外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实践已充分说明,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所形成的“熟人”监管背景事实上是一把影响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质量的双刃剑。一方面,,基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所形成的“熟人”监管背景,这在客观上会有助于行政许可监管机关与行政许可持有人之间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力运作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而这样的沟通与交流显然是非常有利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决定的作出与执行,有利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这种“熟人”监管背景如被不当利用,则其极有可能会异化成为诱发行政管制俘虏问题的诱因。国内外行政许可的多年实践已充分揭示了在行政许可法律关系中,行政许可机关容易被行政许可申请人“管制俘虏”的事实。也正是基于此,防止管制俘虏问题的出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行政监管实践中所面临解决的现实共性问题。
2、管制俘虏能力放大:“熟人”监管背景性与组织行为能力结合下的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行为特征
“从深层次看,寻租又与制度、体制及产权具有内在联系,所以任何寻租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政府的干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政府的行为。”
二、制度价值探究:为双罚制引入奠定正当法律理念基础
组织监管异质性决定了以类型化监管思维来设计专门针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的法律责任机制模式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而双罚制本身所具有的以下二个方面的机制价值则完全契合了构建类型化行政许可监管法律责任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双罚制引入之必要性。
(一)监管惩戒机制:加大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成本
1、加大违法成本:行政许可监管法律责任制度设计的基本导向
“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做好事。坏的制度下,好人也会做坏事。”而“制度-尤其是附属于它们的惩罚-能使人们作出既有承诺能得到切实履行的可靠约定。”实践证明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行为的产生和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责任机制的不完善具有极大的关联。行政许可持有人守法意识的培养与树立不仅需要来自外界的理念的宣教,更多的是需要是来自外界的刚性的法律责任机制的保障。这种法律责任机制的设置并不要求现实地实施,但它却能够产生一种客观评价指引价值,潜在地威慑、约束行政许可持有人依法实施行政许可,阻止、减少、抑制行政许可持有人滥用其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所可能采取的违法行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责任机制的设置能够有效地从反向视角来规制行政许可持有人自觉树立守法意识,自觉抑制违法行为倾向。一般而言,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成本越高,其违法行为倾向就越低弱,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则越低,相反,违法行为发生概率则越高,行政许可监管机关的监管难度就会增大。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评估设计来加大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成本应当成为行政许可监管法律责任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导向。
2、惩戒对象二元性:实现违法成本由低廉向昂贵转变
当下我国行政许可监管领域所存在的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行为的产生并不能草率地单一地将原因归结为行政许可持有人普遍性的主观道德败坏,而是因为我国现有法律责任制度设置方面还同时存在着某些缺失与不足。不当的行政许可监管法律责任制度现状直接导致了行政许可持有人选择机会主义行为有利可图,违法行为成本趋于低廉化。就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监管而言,组织规模性特点的存在在加剧行政许可持有人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组织型行政许可违法行为能力,而伴随着违法行为能力的放大,对具有组织性质的行政许可持有人而言,其从事违法行为的难度与成本也变得降低。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通过法律责任制度的合理设计,进一步加大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与迫切。就双罚制而言,由于双罚制针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同一违法行为,对组织与个体同时实施惩戒,因此,双罚制实现了组织以集体身份来承担法律责任,违法行为个体以个体身份来独立承担责任的法律责任分配目标。尽管,从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责任分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主体来承担,但从法律责任总量上来讲,一方面,相对于单罚制而言,双罚制增加了对于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行为的负面评价总量;另一方面,由于对违法行为个体的惩戒能够在组织内部起到阻却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意志执行的功能,在组织内部产生增强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阻力的监管效果,因此,双罚制的运行能够在客观上起到增强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成本与难度,遏制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恶意利用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实施违法行为的冲动的惩戒与预防功能。
(二)守法责任传递机制:以个体自律倒逼组织自律
1、他律监管难度趋高:凸显监管资源有限条件下加强自律的必要性
一个真正富有实效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机制应该是一种立足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未雨绸缪,而不是一种亡羊之后的事后补牢之举。尽管,行政许可监管机关可以通过加大事后惩罚的力度来警示行政许可持有人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但毕竟事后惩罚与事前预防相比监管成本要高得多,且许多情况下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难以弥补。因此,增强行政许可监管制度预防功能自然就成为了行政许可监管制度设计的重要价值追求,而强化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监管机制建设则完全契合了监管制度预防价值追求。基于此,强化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与他律监管则成为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两条基本路径安排。尽管,自律监管与他律监管分属于不同的两条路径安排,但这两条路径之间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自律监管机制体现了一种事前预防功能,他律监管机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事后惩戒功能,自律监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借助于他律监管制度的有效保障,而自律监管机制的有效实施则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律监管机制的有效实施。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监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天生、自然的,而是以一种以他律监管机制作为保障机制的外在制度压力之下的产物。
就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监管而言,由于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所具有的强于个体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管制俘虏能力以及拥有的监管事实信息优势地位直接导致了对于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监管难度与要求要高于对于个体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监管,而监管难度趋强的现实形势则更加凸显监管资源有限条件下构建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监管机制的必要性,而基于自律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则能够调动组织行政许可持有人中的个体守法积极性,从而激发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守法内生动力的不断生成,进一步增强行政许可监管体制的预防功能。
2、个体自律驱动组织自律:激发监管对象守法内生动力生成
如何体现行政许可监管机制的预防功能,强化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构建科学合理的自律监管机制显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监管预防机制安排。而又如何来构建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监管机制呢?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考察,个体的自律是组织自律的基础与前提。但由于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在特定情况下是存在差异的,而目标差异性特点则决定了个体自律并不必然会转化为组织自律。因此,组织性特点决定了构建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监管机制更需外在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外在机制的保障来消弥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目标差异,从而达成自律合意。就双罚制而言,其一方面在加大行政许可持有人违法成本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由于将组织和具体行为个体作为共同的责任承担主体一并纳入进行政许可监管责任规制范畴,实现了行为个体由单罚制模式下的法律责任影响主体向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的转变。实践证明,行为个体责任身份的转变对于推动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监管体制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组织与个体责任共担责任模式的形成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守法责任传递机制,而在这种责任体系下,当个体接收组织实施违法行为任务时,个体会基于双罚制的要求,依法对抗组织的违法任务要求。双罚制在客观上为个体对抗组织的违法意图,加强个体自律提供了法定保障机制,个体也可以凭借双罚制这一制度化责任机制和组织进行有效的对抗与对话。因此,双罚制在生成守法责任传递机制,强化个体自律的同时,也在倒逼作为行政许可持有人的组织自律目标的形成,驱动自律监管机制不断趋于完善。
三、现状评介:双罚制引入所需亟待加以关注解决的问题
尽管双罚制对于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监管具有诸多价值,但该法律责任机制如设置不当则极有可能导致不当加重行为个体法律责任、不利于组织合法意志得到贯彻执行、导致法律责任分担公平性原则破坏等问题。目前,就我国行政法律责任体系而言,尚没有立法机关就双罚制进行专门立法,而现有的关于双罚制的规定主要是散见于个别法律规范里面。总体而言,我国目前行政许可监管制度就双罚制作出规定的位价较高的法律规范较少,制度建设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呈现出零散而不统一的状态。在将双罚制度体系化地引入到我国行政许可监管责任体系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加以关注解决。
(一)适用范围标准如何界定:全部违法行为抑或部分违法行为
就目前我国行政立法而言,对双罚制度作出规定的主要是交通、会计、消防等行政监管领域。这些行政管理领域内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的所有违法行为都设定双罚制,而是坚持一种选择性标准对行政许可持有人部分违法行为作出了双罚制责任模式规定。究竟是以全部违法行为标准还是以部分违法行为的标准来构建双罚制以及如果坚持以部分违法行为为选择性标准来构建双罚制,那么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尚未对这些问题有统一的共识,总体上,当下双罚制适用范围的确定呈现一种随意而不统一状态,在立法层面上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二)责任分配标准如何确定:同等责任抑或补充责任
所谓双罚制责任分配模式是指在对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某一违法行为确定为双罚制适用范围后,组织与违法行为个体之间行政法律责任如何公平合理分所需坚持的一种标准。双罚制责任模式下违法行为个体与组织法律责任如何公平合理分担的问题涉及到违法行为个体究竟是否承担与组织同等的法律责任,还是补充法律责任的问题。同等责任与补充责任标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双罚制的公平性问题。
在双罚制法律责任体系中,究竟是坚持何种责任分配标准,目前,立法实践中呈现出随意性特征。例如,《哈尔滨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设置了违法行为个体责任高于组织责任的双罚制责任分配模式。该办法第46条第1款第6项、第2款规定,当有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时,单位如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消除、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或者未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做好预防,或者未按规定报告时,市、区、县(市)环保部门不仅可以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对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而不同于《哈尔滨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所规定的责任分配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则规定了以组织承担主体法律责任,个体承担补充法律责任的责任分配模式,该法第41条规定,“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公证机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公证员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给予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停止执业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三)行为责任个体标准如何确定:狭义责任抑或广义责任
由于双罚制并不适用于组织内部所有的自然人,其只是针对组织型行政许可行政违法行为中的负有违法责任的个体。因此,准确界定行为责任个体就成为准确适用双罚制对违法行为个体进行惩戒的关键点。当前,虽然有些法律规范对双罚制作出了规定,但在行为责任个体标准确定问题上总体上呈现出不统一的问题,有的法律规范坚持以狭义责任标准即以直接责任人标准来确定承担双罚制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个体,例如,《保险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针对伪造、变造、出租、转借、转让保险许可证以及使用过期或者失效保险许可证的两大类严重行政许可违法行为规定了双罚制,通过双罚制规定当保险类机构出现这两类违法行为时,中国保监会不仅可以责令其改正,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而且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处以5000元罚款;而有的法律规范则是坚持以广义责任标准即将领导责任主体与具体违法行为责任主体一并纳入行为责任主体范围来确定责任行为个体。行为责任个体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同样直接影响到双罚制适用的公平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四、结语:让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双罚制走上法治之路
作为一项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责任制度,双罚责任机制目前在我国还未能得到系统化地确立,总体上仍呈现一种零星而不统一的状态,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探索与研究。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剖析当下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双罚责任机制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解决方案,行政许可双罚制度方能得以科学合理构建,运行质态方能得以提升。
作者简介:
徐晓明(1974.10-),男(汉族),江苏江都,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研究。
联系电话:13852723608; 051480986605;051487240438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市电讯仪器厂宿舍区8幢103室
邮政编码:225000
邮 件:xxm663@sohu.com
Research on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double penalty system
Xu-xiao ming
(Law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2, China)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of the supervision of organization is the foundal premise of establishing double penalty system.The double penalty system have some value,such as punishing and passing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ing double penalty need solving some problems,such as scope,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Pidual.
Key words: double penalty system;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follow-up supervision
徐晓明(1974.10-),男,江苏江都,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扬州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管理创新目标下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问题研究—以信息均衡为视角》(项目编号:12YJC82012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1批面上资助项目《信息均衡: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路径构建新视角》(项目编号:2012M5117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谓双罚制?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通常认为,双罚相对于单罚而言,是从责任主体角度所作出的分类即针对组织的同一违法行为,既对组织进行惩戒,也对具体实施违法行为的行为个体实施惩戒。
这里所指的异质性是指组织型行政许可持有人相对于个体行政许可持有人而言。
参见熊选国、牛克乾:《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参见李洁:《论对法人犯罪实行双罚制的理论根据》,《当代法学》1990年第2期。
许海波:《论单位犯罪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刘骁军:《一个单位犯罪、两个犯罪构成——双罚制理论依据新探》,《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3期。
此处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从总体上分为监管规范信息与监管事实信息两个部分的思路参照了叶必丰教授对于价格听证信息所作出的分类。参见叶必丰:《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所谓监管规范信息是指基于行政许可后续监管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机关适用这些规范性文件所派生出来的各类监管信息;所谓监管事实信息是指行政许可持有人在获得行政许可以后自身知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信息。
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法学》2002年第6期。
安华、燕红忠:《寻租理论与传统社会的官商关系---晋商与政府结合的经济动因探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1页。
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浙江省广告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广告监管机关只能够在广告发布者拒不执行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依法作出的暂停发布涉嫌违法广告决定的情况下,才适用对广告发布者处以每日5000元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双罚制惩戒规则。
《哈尔滨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8月31日制定通过,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文关键词: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体系中双罚制引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9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0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