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公众的信任:公众参与的桥梁——以政府公职人员为观察主体
本文选题:群众路线 切入点:政府对公众的信任 出处:《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有研究对政府信任的讨论非常之多,却回避了政府对公众的信任,但信任是相互的,在缺乏政府对公众信任的情况下谈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不恰当的。论文提出政府对于公众的信任这一命题,并认为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是公众参与的桥梁。论文构建了"三维度影响因素-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政府支持公众参与"的结构模型,试图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维度(七种因素)解释政府对公众信任的影响因子,并进一步探究政府对公众信任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层面,信任倾向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正相关;组织层面,官僚型组织特征则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负相关;社会层面,社会评价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正相关;政府对公众的信任在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与政府支持公众参与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论文重新定义社会互信,深化了对政府公信力的解释力度,在全球性公民对政府信任衰退背景下探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
[Abstract]:There is a lot of talk about government trust in existing research, but it evades the government's trust in the public, but trust is mutual. It is inappropriate to talk about the trust of the public in the absence of trust in the public. The paper constructs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ree dimensional influence factors-government trust to the public-government supports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seven factors) explai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overnment trust to the public,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government trust to the public.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th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overnment's trust in the public, and at the social level, the social evaluat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overnment's trust in the public. The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ublic plays a role as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personal, 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levels and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redefines social trust and deepen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cline of global citizens'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to explore ways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50326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5T808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2014M560610)
【分类号】:D621.5;D63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态度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彭分文;;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佘晖;陈品静;;山西省出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10期
4 梁华平;;我国当前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几点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蔡定剑;;中国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前景[J];乡音;2014年05期
6 刘英杰;陈智富;莫荣旭;;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J];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05期
7 田飞龙;;“走过场”的公众参与侵蚀公信力[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年06期
8 常征;“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09期
9 王宇;;“绿色110”:让公众参与环保[J];上海人大月刊;2001年02期
10 王预震,周义程;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世光;;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中建;冯倩倩;;公众参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机理探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高军辉;张旭;;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4 魏素芳;檀翠玲;程丹丹;张维;;浅谈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沈忻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冯现学;;对公众参与制度化的探索——深圳市龙岗“顾问规划师制度”的构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惊涛;;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8 石莎;;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9 任清娟;;浅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公众参与[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艳芳;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限性[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周雁凌 张金智;山东将制订环保公众参与办法[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郑彦;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重视公众参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凌锋;选择了法治就无法回避“公众参与”[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就是集思广益[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应贯穿规划的每个环节[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领域不断拓宽[N];广东建设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的终极目标:共同决策[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徐晓敬;公众参与环保 沈阳《办法》出台[N];友报;2006年
10 湖南省环保局 余涛;公众参与是深化环境执法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琳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权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春雷;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谢远学;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杨秋波;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与行为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卫;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D];武汉大学;2010年
8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津;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万静华;贵阳市城管执法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王娜;多元目标下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苏宁;新媒体时代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吴凤;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法律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端;基于善治理念下电子治理与公众参与互动问题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黎莉;中小学教育乱象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丁宁;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李进;新时期公众参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沙丽娜;当代艺术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运用[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563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56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