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演进:政务新媒体进化的基本逻辑
本文选题:政务新媒体 切入点:社群 出处:《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人,政务新媒体作为社会化媒体中的一员,它的演化也是一个从“个体”、“群体”到“人人”的社群进化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政务新媒体发展经历的阶段及其主要特征是:初期与技术相连形成基于平台建设的“内容网络”;中期是在平台上形成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后期个体连接形成“服务网络”。在社会化媒体发展进程中,中国政务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将形成社群组织的质变。总之,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是社群演进导致的媒介进化过程。在运营阶段,大致要经历平台打造、社群连接及网络发言人善治的过程。运营政务新媒体,紧跟不断更新的媒介技术产品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抓住使用媒介产品的人则是个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不管媒介产品如何迭代,抓住使用媒介产品的人是关键,建立“小而美”的社群,促进社群之间人与人之间自由连接将成为未来政务新媒体良性发展趋势。为了得出这个结论,本文立足媒介生态学派的相关理论,通过一些代表性案例探究政务新媒体技术工具演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突出展现政务新媒体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社群打造的先天优势及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进化现象。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运营趋势,以及政务新媒体进化与社群演进现象的关系,并对政务新媒体社群建设提供策略和方案,最后指出了社群组织在政务新媒体构建中存在的局限性。
[Abstract]:The essence of social media is human. As a member of social media, new government media evolves into a social evolution process from "individual", "group" to "everyone".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new media in government affairs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the initial stage is connected with technology to form a "content network" based 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e middle period is a "relationship network" formed on the platform; the later stage is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connection. "Service networ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The core competence of new media in Chinese government affairs is to form a qualitative chang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In shor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 government affairs is a process of media evolution caused by social evolution. The process of good governance for community connectivity and network spokesmen. Running new media for government, keeping up with constantly updated media technology products is a tactical issue. Catching people who use media products is a long-term strategic issue. No matter how iterative media products are, catching people who use media products is the key to building "small and beautiful"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reach this conclusion,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theory of Media Ecology School to promote the fre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mong communities will becom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media in the future. Through some representative cas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evolu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ols on people's lives,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innate advantages of the new government media in the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 evolutionary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Firstly,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eration trend of the new government med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new media in govern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is also discussed, and the strategies and schem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in government are provided.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in government are pointed out.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G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欢;刘怡雯;;浅析手机文化的构成与特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曹海涛;;论数字出版时代的“传受关系”与媒体责任[J];编辑之友;2012年02期
5 黄玲;;中美财经期刊编辑思想比较——以《中国经济周刊》《财富》的金融危机报道为例[J];今传媒;2010年02期
6 杨隽;;论媒体时代受众越位表达的文化反思[J];今传媒;2011年01期
7 陈卫星;;微博时代的媒体围观[J];今传媒;2011年02期
8 骆冬松;;手机与互联网合力下的微博[J];今传媒;2011年09期
9 李倩,韩晓舟;浅析ASP行业的现状与前景[J];商业研究;2002年13期
10 盛晓白;物以多为贵——网络经济中的新原理[J];商业研究;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林;;公开被质疑的背后——对“邓玉娇事件”的宪政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吴麟;;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曹亚丽;;基于创意产业的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张帅;黄明元;;游戏技术与游戏创意的新结合[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8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7 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贾兵;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特色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宿敏;关于报业的媒介融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晓菲;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涂曼;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解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马晓宁;中国微博客价值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理志强;我国网络媒体的舆论控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陈蕾;传播学范式批判与重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4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58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