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研究
本文选题:雾霾治理 + 府际合作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京津冀雾霾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活与健康,近年来愈演愈烈,渐次升格成为颇为敏感的政治、社会乃至国际影响问题。“阴霾压顶”,折射的不仅是环境问题、民生问题、而且是发展问题,更涉及深层次的治理问题。 京津冀雾霾治理,需要区域合作治理中的重要治理模式和组织平台——府际合作来运行和实施,府际合作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管理主体和实施载体。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是在新的时代特征、发展理念、社会背景及社会管理、政府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新的管理方式、治理模式与运作机制,是一种管理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工具综合运用的创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在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下,在国家着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具有多重效应和意义,特别是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区域府际合作是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多元治理的必然选择。京津冀雾霾治理中的府际合作,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实现区域生态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保障。切实提高京津冀区域府际合作的运行层次与效能,关键在于设置清晰目标与合理规划、建立切合形势需求与针对问题的实用性合作模式,核心在于健全组织与互信平台运行,充分发挥稳健的合作动力与保障机制的支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府际合作的机制的有效运行和效能的充分发挥,充分动员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治理主体在共治规则与理念下的有效合作是前提,但加强领导,统一布置,强化监督是首要。 京津冀雾霾治理府际合作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政策目标和管理目标。总体目标在于统一编制区域空气质量规划、统一区域环保标准、统一区域能源供应分配政策。府际合作的政策目标,是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立法机制。京津冀雾霾治理合作管理平台的归一性、管理目标的同一性、管理功能的一致性、管理考量指标的统一性、管理的系统性是府际合作的管理目标。府际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污染废气排放治理,农业污染生化排放治理,生活污染煤烟排放治理,以及交通污染尾气排放治理。府际合作的推进步骤与时间节点分为酝酿合作期(20]4-2015年),框架合作期(2016-2017年),深入合作期(2018-2020年),良性合作期(2021-2030年)。 京津冀雾霾治理府际合作可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种合作模式,每种合作模式都有其适用领域、合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三地府际合作,需要解决协调制度、授权、让权以及如果有效解决现有环境政策内容中的“碎片化”等问题。其中,探索、构建有效的府际合作模式尤为重要。在当前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针对各种模式运转机制中的突出问题提供协调与修复方案,对于推动复杂的生态环境治理走向府际合作,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京津冀雾霾治理中,需要突破府际合作中的行政困境、市场困境和社会困境;需要充分发挥多元治理工具的复合作用,实现治理主体的无缝隙合作。健全府际合作组织的功能属性,在于建立法律体系的权威性、推进行政体系的有效性、尊重市场体系的规律性、树立监督体系的公平性。只有在具有共治理念引领、整体策略安排、利益制度协调、协同政策治理、舆论认可支持等各种条件满足条件下的府际合作信任机制充分建立,府际合作组织与平台才能充分有效运行。 京津冀雾霾治理中府际合作的动力机制有政治动员机制、系统性制度动员机制、府际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外围保障机制有信息交流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构成。只有充分发挥各项机制的有效性与协同性,形成制度合力,府际合作才能有效开展和持续平稳运行,同时提升合作组织功能、增强影响力与凝聚力。
[Abstract]:Beijing - Tianjin - Hebei haze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people ' s life and health . In recent years , it has become a sensitive political , social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 it is a new management mode , governance mode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 which is a new management mode , governance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
Region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multi -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vement .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realize regional ecological pollution control .
The aim of the inter - government cooperation is to establish a unified and effective policy mechanism , a unifie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 and a unified regional energy supply distribution policy .
The inter - ministe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Beijing - Tianjin - Hebei and Beijing - Tianjin - Hebei provinc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ooperative modes : unilateral ,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 each mode of cooperation has the features of its application , an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
In the current Beijing - Tianjin - Hebei haze treatment ,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ve predicament , market dilemma and social predicament in the inter - government cooperation ;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plex role of the multi - element governance tool and realize the seamless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ance body . The function attribut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 - government cooperation is to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of the legal system , to adv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 to respect the regularity of the market system and to establish the fairness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 On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 - governance , the overall strategy arrangement ,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system , the coordinated policy governance , the support of public opinion recognition and the like , the inter - 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trust mechanism can be fully established , and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platform can be fully and effectively operated .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ter - government cooperation in Beijing - Tianjin - Hebei fog - haze governance is composed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mechanism , systematic system mobilization mechanism , benefit balance mechanism of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 information exchange mechanism ,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山;;京津冀一体化挑战与出路[J];小康;2014年05期
2 彦敏;;三地共识:抓住奥运契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乡音;2008年07期
3 谭卫和;京津冀一体化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10期
4 颜廷标,崔巍;京津冀一体化的内部互动与优势互补[J];领导之友;2004年03期
5 赵志国;;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河北视角[J];领导之友;2007年05期
6 祝尔娟;杜梅萍;;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前线;2008年09期
7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河北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方式与途径[J];领导之友;2009年01期
8 戈钟庆;武剑;戈力禾;;构建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分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高连奎;;“京津冀一体化”三道门槛[J];新民周刊;2014年14期
10 张文春;;财税政策协调助推京津冀一体化[J];北京观察;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声;高娟;;浅议京津冀一体化实施方略[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玉;;京津冀一体化与廊坊的社会治理[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马建章;;“京津冀一体化”重在产业对接与产业[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敬华;;努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三省市社科联发展论坛发言提纲[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态势、重点领域和合作机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刚;田晓静;;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的产业布局及优化[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7 孙旭霞;宋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戈钟庆;武剑;;构建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分析[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9 罗士龙;;在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推动廊坊经济发展[A];主动对接京津与产业高端发展路径研究——第六届沿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会议论文[C];2012年
10 刘成杰;;社会发展改革创新 从改革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入手 加强政府协调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杨;京津冀一体化应“提速”[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见习记者 吴建华;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提速[N];华夏时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 特约评论员 易鹏;京津冀一体化仍面临挑战[N];现代物流报;2013年
4 乌梦达;京津冀一体化须打破利益樊篱[N];现代物流报;2014年
5 常纪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京津冀一体化环境规划怎么做?[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记者 钱宝琦 汤润清 通讯员 肖雅心;海港开发区加速融入京津冀一体化[N];河北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邢梦宇;京津冀一体化 河北发展成关键[N];中国贸易报;2014年
8 王杰;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天津高端产业发展迎机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侠;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要素市场需先行[N];金融时报;2014年
10 本社记者 张倩;京津冀一体化背后的利益博弈[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楼宗元;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赵培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付长江;京津冀一体化的四大功能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母海涛;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唐山产业政策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高敬文;天津市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王丽蕊;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刘显杰;天津市工业产业集聚水平的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8 闫双娥;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邹玲芳;欧盟结构基金区域协调机制对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玉海国;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6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81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