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

发布时间:2018-05-13 23:26

  本文选题:社会福利 + 经济增长 ; 参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摘要】: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三角41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测度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计算协调度、发展度以及耦合度,并据此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41地市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整体趋势波动上升,但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社会福利随经济增长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空间吻合度较高且格局相对稳定。相比社会福利,经济增长首位特征明显,市际差异相对突出。3耦合度具有明显空间分异规律,初步形成"合宁沪杭甬"Z字型耦合协调发展轴带。4安徽省多数地市属于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失调衰退类型,亟需平衡二者关系,寻求优化路径,推动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向更高层次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进。
[Abstract]: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research unit, th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the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dex,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re further calculated by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types and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41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increased, but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recent years. The trend of social welfare decline slowly with economic growth .2 the spatial consistency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dex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pattern is relatively stable. Compared with the social welfare,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of economic growth is obvious, the inter-city difference is relatively prominent, the coupling degree has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law.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He-Ning, Shanghai-Hangzhou-Ningbo" Z zigzag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xis. 4. Most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belong to the type of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maladjustment and recession. It is urgent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seek for an optimized path.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to a higher level of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5ZDA032)~~
【分类号】:D632.1;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长洛;巴西、秘鲁社会福利考察及思考[J];中国民政;2000年07期

2 吕晓莉,李浩;日本社会福利组织及其运行系统[J];民政论坛;2000年06期

3 ;五年后国家不再包办社会福利[J];企业研究;2000年07期

4 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5 田凯;关于社会福利的定义及其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再探讨[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1期

6 徐青松;我国社会福利立法的难点剖析[J];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7 石硕;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J];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8 ;魁北克的社会福利金[J];出国与就业;2002年15期

9 郭伟和;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演变的文化价值基础[J];中国民政;2003年04期

10 刘刚 ,张发良;济宁市出台《济宁市市级社会福利金管理使用暂行法》[J];社会福利;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松华;;浅谈社会福利档案的综合管理[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2 苏东斌;;走向“有限福利”——兼评香港社会福利中的体制性障碍[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微;;浙江农村社会福利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古金卓;;关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政策以及对商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2期(总第86期)[C];2011年

5 周芳华;;宜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创新发展服务新模式[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C];2010年

6 苏振芳;;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模式[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梁祖彬;;社会救助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补救性的社会福利[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祖云;王丹凤;;2011年澳门社会结构与社会福利研究回顾[A];当代港澳研究·第6辑[C];2012年

9 金娈;;我国城乡居民福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郝彩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贵阳市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 张谦;浅谈社会福利立法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关系[N];中国社会报;2000年

2 罗勇安;我市将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N];闽北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恩惠;市社会福利协会成立[N];本溪日报;2010年

4 记者 林世雄;厦门建成全省最大社会福利中心[N];福建日报;2010年

5 记者 常春晖;省社会福利协会成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张伯晋;骗取社会福利行为:新问题当有新对策[N];检察日报;2011年

7 潘锦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福利”不能取代“社会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曹辛;“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是中国可以考虑的”[N];南方周末;2007年

9 蒋月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社会福利立法短板亟待补齐[N];中国社会报;2013年

10 记者 李平 见习记者 周亚晖 通讯员 陆丽丽;今年我市社会福利投资将达2亿[N];十堰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包海花;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勇刚;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模式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万国威;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兴文县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侯淅珉;基于社会福利的住房保障准入条件、模式与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兰;城镇老人社会福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胡仰乔;香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福利的研究及对上海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春健;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4 隗伟;我国社会福利理论建设及其推动福利实践发展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郝晓猛;“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及启示[D];河北大学;2015年

6 陈祈霏;福利三角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李纯;养老机构社会化现状、问题及建议[D];复旦大学;2014年

8 陈卓君;大都市社会福利制度与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D];复旦大学;2013年

9 王昕;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燕红;社会福利的多元动态供给及政府角色定位[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85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885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e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