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引诱效应”:信访的制度结构与法律甄别

发布时间:2018-05-14 12:46

  本文选题:信访 + “引诱效应” ; 参考:《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06期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信访作为权利救济的首要武器,而随着信访人群的异军突起,无理信访的数量也开始攀升,信访制度逐渐走向异化。要真正理解信访异化的生成逻辑,需要深入考察信访的制度结构。审判"审判者"的信访结构使得下级单位在处理信访案件时心存顾虑,担心因为处理不善而将自己卷入被信访的漩涡之中。一旦上级单位丧失法律甄别能力,信访"引诱效应"迅速形成,即通过无理信访可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无理信访,最终导致信访的异化。只有强化法律甄别能力,消除信访的"引诱效应",才能维护信访行为的基本秩序,让真正的冤屈者得到应有的权利救济。
[Abstract]: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petition as the main weapon of right relief, and with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the people, the number of unreasonable letters and visits is also rising, and the petition system is gradually dissimila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ogic of dissimilation of pet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petition. The appeal structure of the trial "judge" makes the subordinate units worry about the mishandling of the petition cases and involve themselves in the whirlpool of being called upon. Once the superior units lose the ability of legal discrimination, the "luring effect" of letters and visits is formed rapidly, that is, through unreasonable letters and visits, they can obtain improper interests and attract more unreasonable letters and visits, which eventually lead to the alienation of letters and visits.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legal discrimination and eliminating the "luring effect" of petition can we maintain the basic order of the petition and let the real wrongs get their due right relief.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组织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决策咨询制度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编号:14JZD02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编号:16JZD026)
【分类号】:D63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走出信访困境[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11期

2 姜明安;信访制度及解决争议的机制亟待创新[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11期

3 应星;;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J];山东人大工作;2004年01期

4 袁方成;公民权利与法治框架下的信访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05年01期

5 布小林;谈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理论前沿;2005年09期

6 刘丽;陈邕凌;;走出信访制度的困境[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别红暄;李优坤;;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的逻辑起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8 田文利;李海波;;现代信访制度之双向重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耿瑞珍;;试析我国信访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10 王先江;张有梅;莫良元;;信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丽萍;黄德良;;我国信访制度功能的合理定位及制度创新[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田文利;;信访制度的定性分析和机构设置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萍;;信访制度的价值及其实现[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丰;;路径依赖理论与信访制度变迁[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宋协娜;周念群;;改革开放30年中国信访制度变迁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6 李连江;;信访制度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7 张林鸿;;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出路[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凯铭;;浅析信访制度[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9 刘平;;社会转型与信访制度改革——以信访制度改革的S市为例[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10 袁小刚;;涉诉信访成因的深层探究——从法院审判、权力结构、当事人三维视角的考察[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叶;信访制度创新事关改革稳定[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国家信访局副局长 王耀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N];经济日报;2008年

3 河南省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 谢新旭;处理涉诉信访的几点建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游劝荣;严守信访制度的法治底线[N];学习时报;2010年

5 记者 岳珂;我市召开信访稳定工作座谈会[N];鹤壁日报;2011年

6 普沙岭;“取消信访”不能靠空口“论证”[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资深时政评论人士 五岳散人;司法改革不妨从信访制度入手[N];中国经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徐雨薇;峰江有个信访会客厅[N];台州日报;2013年

9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田成有;依法破解涉诉信访困局[N];人民法院报;2013年

10 虞忠和;完善法院涉诉信访的几点思考[N];江苏经济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悦良;信访制度法治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娜;党群关系视角下的信访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孙丽昕;教育信访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翔;转型期我国信访制度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赵联超;论信访制度的存废[D];南京大学;2012年

3 赵雪;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与解决[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4 周鹏飞;宪法视阈下的信访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5 季发成;信访制度价值的法理学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晨;信访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7 陈塞;沈阳市信访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常柏;法治化进程中的信访制度重塑[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王敏;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田耀琴;中国信访制度之困境及完善[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87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887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4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